资讯

【财经分析】绿债市场持续扩容 纵深发展正逢其时

新华财经 2023-03-24 19:36

新华财经上海3月24日电(记者 杨溢仁)在各地绿色金融政策不断优化,绿色发展理念成为市场共识的背景下,2023年伊始,我国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大幅抬升,受到业界关注。

分析人士认为,要实现我国“双碳”发展目标,中国每年至少需要3到4万亿元的绿色投资,而债券作为相对更加长期和稳定的融资来源,可以帮助绿色产业项目减少期限错配的风险,即未来绿债市场的不断拓宽仍为大势所趋。

市场快速扩容

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当前国内绿色金融市场迎来了快速扩张发展期。

来自新世纪评级的最新统计显示,2023年2月,国内绿色债券发行规模环比大幅提升。当月市场共新增27只“贴标”绿色债券,环比增长58.82%,同比增长17.39%;绿色债券发行金额合计达290.98亿元,环比增长41.35%。其中,碳中和债券的发行数量为7只,占绿债比例的25.93%,涉及金额133.71亿元,占绿债比例45.95%。

根据气候债券倡议组织(The Climate Bonds Initiative,简称 CBI)测算,在国内市场所需的绿色投资中,仅有10%至15%可以由财政支出覆盖,政府绿色投资的预算很难有较大突破。

毋庸置疑,随着绿色资产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绿色投资需求的缺口很难在短时间内填平,这也意味着绿色发展亟待吸引更多私营部门的参与。而考虑到发行、识别和纳入固定收益投资策略的简便性,绿色债券当仁不让,已然成为现阶段发展最为成熟、最被投资人认可的融资工具。

“绿色债券,特别是那些被贴标的绿色债券,有相当部分已经过第三方评估认证,这大大降低了投资人识别绿色产业项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难度。”一位机构交易员告诉记者,“不仅如此,当前政府部门对绿色金融以及绿色债券的大力支持,可以帮助绿色债券发行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发行成本,获得财政补贴,弥补绿色产业项目因公共属性损失的财务回报,增加绿色债券发行人融资的优势。”

机遇挑战并存

在供给端和需求端的合力助推下,国内绿债市场的快速扩容实为大势所趋。

记者注意到,开年以来,已有多家商业银行发行了绿色金融债券。

例如,3月21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功发行了2023年第一期绿色金融债券,涉及规模56亿元,债券期限2年,发行利率2.5%,认购倍数3.09倍,获得了市场投资者的广泛认可和积极认购。

再比如,3月1日,国家开发银行成功发行了150亿元3年期“长江大保护及绿色发展”专题“债券通”绿色金融债券,发行利率2.65%,认购倍数达3.74倍。

另有公开数据显示,除了国开行、农发行、南京银行外,3月内公告绿色金融债券发行计划的还有华夏银行浦发银行、柳州银行、中信银行邮储银行,涉及规模分别为100亿元、300亿元、6亿元、100亿元、50亿元。

显然,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确立,在国内经济向低碳转型纵深发展的背景下,银行等金融机构必然继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并加大对绿色项目的支持力度。不过,市场也必须清楚地看到,绿债市场的发展无法一蹴而就,仍有诸多挑战亟待突破。

“个人认为,现阶段绿色金融市场发展的痛点和难点主要体现在‘不充分’和‘不平衡’两个维度。”上述交易员坦言,“其一,‘不充分’体现在当前绿色金融供给距离实现双碳目标仍存在较大缺口;其二,‘不平衡’体现在绿色金融结构存在短板,比如对高碳排放和乡村地区的支持力度相对不足、对传统高碳排放行业向低碳转型的支持仍需加强、中小金融机构的参与度和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等。”

不仅如此,由于绿色金融涉及的领域很广,协调实施的复杂性高,因此绿色金融的配套政策和标准体系尚未健全落地,面对国际竞合时的话语权较弱,绿色金融发展依旧面临不小的挑战。

仍有短板待补

“总而言之,推动绿色发展难以一蹴而就。”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总监宗军此前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指出,“在市场协力发展的进程中,离不开顶层设计的多方位支持。”

宗军认为,未来继续推进绿债环境效益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标准化和数字化仍是重中之重。事实上,增加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完整性,是帮助投资人在不同国情、中外绿色定义有差异、绿色产业市场定价机制尚不完善的现状下,增加对绿色债券的了解和认可的有效途径。

具体到操作层面,“后续可依托中债绿色债券数据库,借助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技术提升绿色债券信息披露的规范性和数字化,建议在统一的绿债数据库集中披露环境效益信息,集中展示绿色债券投资项目对环境效益的贡献,提高绿色债券信息披露透明度,加强绿色债券投向项目的监督检验;建设完善全国绿色项目库,纳入项目按照绿色指标体系标准披露具体的环境效益指标。”宗军说。

其次,管理层应进一步强化绿色金融试点区域的建设。中国幅员辽阔,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绿色金融试验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资源禀赋各异,在绿色债券的发行上也各有产业侧重。未来管理层应在分析各地方绿色产业特色的基础上,不断优化结构,更多引导金融资源向高碳排放地区倾斜,平衡碳减排与区域发展,补齐发展短板。

最后,要打造有利于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多方合作生态,积极对接国际准则,强化交流合作,在绿色金融标准制定等方面贡献中国金融的力量。


编辑:王柘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去新华财经APP看全文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