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11月17日电(记者 郑萃颖)ESG已成为影响企业市值定价的因素之一,不少企业在筹备上市期间对自身ESG评级进行预估,为上市融资做准备。从资本配置到舆情管理,ESG正通过双重路径重塑企业价值评估体系。而ESG中的环境、社会、公司治理三大维度议题,也以不同方式对企业市值产生影响。专家表示,ESG不再是表面文章,而是企业规避风险、吸引资本、实现市值长期增长的现实路径,中国企业市值管理的全新范式已然确立。
ESG评级影响企业市值
ESG金融科技公司Smartesg创始人兼CEO张译戈注意到,今年以来,不少企业在上市前进行标普或明晟(MSCI)的ESG预评级,其中不乏筹备赴港上市企业。
“相关企业往往涉及出海业务,需要用ESG这门国际语言讲述自身优势。这样做的目的,既是为了在上市前吸引更多的国际投资者,也是为了在上市后增强股票的流动性。”张译戈说,有的企业因为在标普ESG评级中获得了高分值,进入行业优秀的队伍,被匹配给更多的金融产品,从而拓宽了融资渠道。
ESG通过影响资金配置来影响企业市值。“在实践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了ESG的价值传导路径。”劳盛大中华区可持续发展总监杨晓曼告诉记者,“在企业ESG信息披露具备公信力、数据可信度的情况下,企业ESG评级提升,决定ESG基金配置比例,资本流入推动市值增长。”
券商的研究结果佐证了企业ESG评级与其市场定价的正向关系。银河证券ESG首席分析师马宗明向记者介绍,银河证券基于自己的ESG评价体系选择ESG评级较高的上市公司形成投资组合,并与相关指数作比较,得出由ESG高评级企业构成的投资组合收益率更好的结论。
我国已将ESG纳入市值管理制度框架。2024年11月,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0号——市值管理》提到,董事会薪酬体系与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相匹配,而市值管理工具箱中的信息披露、投资者关系管理,均与上市公司ESG工作关系密切。2024年12月,国务院国资委发布《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完善ESG管理体系,高水平编制并披露ESG相关报告。2024年4月,证监会指导沪深北交易所发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指引要求上市公司就碳排放、员工权益、公司治理结构等指标进行披露,进一步强化了ESG在市值管理中的地位。”马宗明称。
马宗明认为,ESG主要通过两大路径影响企业市值。一是通过评级影响市值。获得较高评级的上市公司会向市场传递低风险信号,展现出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吸引投资人注意,从而获得资本配置,提升企业市值;评级较差的企业将被相关指数剔除,从而影响市值。二是通过舆情影响市值。ESG相关风险事件带来的负面舆情会影响企业声誉,造成市值短期波动;反之,ESG举措带来的正面舆情向市场传递积极信息,强化投资者信心,提升企业声誉度或者使估值稳定。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唐跃军认为,在双碳目标与资本导向的双重驱动下,忽视ESG的企业可能面临估值折价、融资受限与客户流失的三重压力。企业需通过系统性管理、量化披露,并借助ESG基金、ESG指数等资本工具,同时通过与投资者的主动沟通,可将ESG工作的优异表现转化为估值溢价。
三大议题影响各异
ESG对企业市值的影响体现在不同方面。在正面案例中,杨晓曼举例称,今年3月,天合光能与兴业银行达成全国首单ESG多指标挂钩贷款,ESG表现提升可获得贷款利率优惠。
在反面案例中,某化工企业因碳排放数据未通过第三方鉴证,被MSCI下调评级,ESG主题基金1个月内集体减持;某互联网企业因数据安全治理未通过认证,被标普ESG评级定为BB级,引发市场对合规风险的担忧,股价波动率升至45%,超过行业平均水平。
业内人士分析,ESG中的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三大维度,分别以不同方式影响企业市值。兴业证券研究团队将其概括为,环境维度主导收益差异,社会维度决定抗风险能力,公司治理维度影响资本结构。
“环境维度议题对企业市值的影响,一方面体现在监管风险上,企业通过减少碳排放、践行环保举措等,避免监管处罚或声誉风险;另一方面减少碳排放与能耗和企业收益直接相关,绿色创新则为企业带来新的市场机会,为上市公司增强长期盈利能力提供助力。”马宗明说。
社会维度议题对企业市值带来中长期影响。马宗明认为,通过良好的员工关系、消费者权益保护,以及积极参与社区关系维护,可以使企业有更高的员工满意度、消费者忠诚度,特别是在市场波动的情况下,有利于企业稳定市值。
公司治理维度议题被认为是影响企业市值的核心因素。“许多企业在环境、社会维度出现问题,造成负面舆情,引发市值短期波动,原因基本都与公司治理失败相关。”马宗明表示,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可以帮助企业进行科学决策,降低管理成本和经营风险,增强投资者信心,为企业市值增长提供良好保障。
激活市值管理效能
在ESG逐渐融入市值管理的当下,企业如何将ESG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价值增量,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
张译戈认为,企业要注重具备财务重要性的ESG信息披露。“不少企业把ESG等同于CSR(企业社会责任),披露一些与主营业务无关的信息,比如披露植树造林、节水节电情况,最后觉得ESG越做越没用,问题的根源在于对ESG的认知存在偏差。”张译戈表示,ESG是资本市场的价值评估工具,企业应聚焦与经营、财务表现强相关的议题。企业只有聚焦财务实质性议题,ESG的价值传导机制才能发挥作用,进而被资本市场认同。
杨晓曼建议,不同行业公司应侧重ESG中的不同议题。例如,钢铁、化工等高耗能行业公司,应优先攻克环境维度议题,比如降低碳排放强度、工厂节能改造,同时完善公司治理维度的环保合规治理,落实社会维度的供应链责任,避免上游企业环保违规影响自身。
食品、零售等消费行业公司应优先强化社会维度议题,比如产品质量、消费者权益保护,以及环境维度的包装环保、门店节能,公司治理维度的完善信息披露。银行、券商等金融机构应优化公司治理维度的风险控制、合规管理,发力环境维度的绿色金融,社会维度的客户隐私保护等。互联网、半导体等科技行业公司应完善公司治理维度的数据安全治理、董事会独立性等议题,同时注重社会维度的员工权益保障,环境维度则应聚焦数据中心节能。
马宗明建议,企业可以通过系统性举措,激活ESG的市值管理效能。企业要将ESG作为“一把手工程”,将ESG治理目标从合规导向转向价值导向,融入战略决策与日常运营。具体来看,在组织架构上,需成立由董事会牵头的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明确生产、人力、风控等部门的ESG职责,避免“光有架子不干事”。在数据管理方面,有条件的企业要建立自有ESG数据体系,统一指标口径,解决当前部分企业依赖外部数据、口径混乱的问题,为评级与信息披露提供可靠支撑。在与利益相关方沟通方面,需打破“可持续发展部门无职责对接投资者”的现状,通过提供ESG价值手册、反向路演等方式,用通俗语言向投资者传递企业ESG价值,同时将ESG绩效纳入高管与业务条线员工的KPI,形成全员参与的动力机制。
杨晓曼建议,企业应搭建ESG管理架构,优化ESG评级的关键指标;建立ESG数据中台,参考目前新能源企业普遍采用的模式,实现碳排放、员工福利、供应链管理等数据实时监测与认证机构对接;通过主动披露经第三方认证的信息(如在路演中展示碳足迹报告),来增强投资者信心,赢得资本市场信任,让ESG从模糊概念转化为可量化、可验证、可沟通的价值要素,最终实现降低风险、吸引资本、稳定市值的目标。
编辑:郭洲洋
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去新华财经APP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