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11月4日电(记者吴雨、于也童)共享,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牢牢把握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作出明确部署。
近期,记者在基层调研时观察到,各地各部门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扎实推出一项项惠民政策,认真办好一件件民生实事,把共建共享落实到“最后一公里”。
共享发展红利 民生答卷更有厚度
小区铺上平整的柏油路、楼道装了不锈钢扶手、幸福长者食堂让吃饭更方便……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长安街道长安社区,每一处改造细节都透着居民的幸福日常。
“以前地面坑洼不平,一到下雨就积水,单元楼的走廊里也总是黑乎乎的,上楼梯时容易摔跤。”今年83岁的社区居民郎素兰回忆起小区改造前的样子,感触颇深。
从老旧小区改造到“城市病”治理,从地下管网管廊建设改造到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各地顺应群众期待,因地制宜实施城市更新,让人们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
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各地各部门将新发展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各领域,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在山西,聚焦新就业群体痛点难点问题,当地出台了关于推进新就业群体“友好场景”建设的实施方案,持续完善政策供给、优化服务管理等。
在广西,2025年秋季学期,共有93所新建中小学幼儿园落成招生,提供约6.3万个新学位,优质教育资源持续扩大。
在湖南,结合“温暖社保·社保服务进万家”主题服务活动,相关部门和机构将社保服务从窗口延伸到乡村、社区、企业、校园等。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面向“十五五”,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建议》作出相关部署,明确提出“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
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表示,“十五五”时期,要着力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在高质量发展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满足民生需求中拓展发展空间。
共建激发活力 发展动能更加强劲
“上报建议5343条,其中408条已经被采纳”“征询意见47168人次”……
11月初,记者来到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被一面墙所吸引。墙上定期更新的数字,呈现着这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直报各类立法建言的数量增长。
“群众的事同群众多商量,大家的事人人参与”,各地持续激发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更多老百姓的“金点子”正在转化为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金果子”。
参与感也是获得感,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
近期,一位被称为“卷尺哥”的深圳小哥,在网上“火”了。他在工作之余随身携带卷尺,测量高出地面的井盖、行走不便的台阶。
每次他记录问题的视频一发布,深圳相关部门总能第一时间响应,快速解决问题。这让大家意识到,每个人都是城市建设的贡献者,也是受益者。
在“共建”中各尽其能,在“共享”中各得其所。
“邻里议事厅”“社区合伙人”层出不穷,不断推动治理触角延伸至群众身边;越来越多的乡村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一个个共建共享的生动实践,展现出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持续增强发展动力,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共富凝聚人心 前进步伐更加坚实
互助土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一排排太阳能光伏板如同一张张“阳光存折”,正为当地群众积蓄共富能量,铺就增收致富的康庄大道。
“我们村搞分布式光伏一年分红就有7万多元,效益实实在在。”西山乡刘家沟村党支部书记吴智中说,这份“阳光红利”照进普通农户家,为推动当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提供新动力。
奔向共同富裕,蹄疾而步稳。迈向“十五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更加广泛、更加多元,要坚持共享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调研中,记者关注到“村字号”文体活动蓬勃开展:“村超”“村BA”等赛事激情四射,“村歌”“村晚”尽显独特魅力,“村厨”“村咖”成为热门“打卡点”……
近日发布的《全国“村字号”文体活动情况报告》显示,全国“村字号”活动类型多达24种。“村字号”这张新时代农村的亮丽名片,生动诠释了共同富裕道路上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
共享发展并非一蹴而就,实现共同富裕也是在动态中向前发展,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建议》在指导思想中突出强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并做出一系列部署:
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加快建设健康中国、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部署一批均衡性可及性强的政策举措;着眼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别,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等方面部署一批务实举措;着眼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出“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繁荣文化事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赵峥说,这些部署着眼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有助于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编辑:王姝睿
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去新华财经APP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