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财经分析】韧性城市顶层设计落地 三年行动方案引爆智慧基建投资风口

新华财经 2025-10-31 23:39

暂无

新华财经北京10月31日电(记者 高婷)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9部门联合发布《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探索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深度融合,助力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预计到2027年底前,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各项重点任务取得明显进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业内人士认为,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基础设施深度融合,已成为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保障城市安全发展的关键;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可加大全社会投资,有利于经济稳定,也有利于包括房地产在内的各行业稳定发展。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深度转型

此次行动方案是对去年12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的细化和落实。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董建国近日在“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五年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更实举措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四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好房子建设,抓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开展完整社区建设,改造老旧街区6500多个、老旧厂区700多个,为市民创造更好的生活空间、更新的消费场景、更多的创业空间。

“新形势下,房地产行业仍在调整当中,2024年我国城镇化率达67%,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资金筹集、完善程度和智慧化水平等方面面临模式转型,同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具备巨大的提升空间,大中城市、人口净流入地区基建投入仍不足,中小城市又可能存在过剩现象。”建诚智库首席研究员何田说,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加大全社会投资,有利于经济稳定,也有利于包括房地产在内的各行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银丹认为,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基础设施深度融合,已成为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保障城市安全发展的关键。

她说,首先,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基础设施深度融合有利于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水平,提升治理效率。如通过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优化交通流量,减少交通拥堵、提高出行效率;第二,城市基础设施韧性提高,意味着城市在面对自然灾害等不确定性事件时,能够保持正常运转并迅速恢复,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应急响应能力、资源调配能力和恢复能力。如利用智能监控系统、环境感知技术等,实现对城市环境、社会秩序、公共安全等方面的实时监控与预警;第三,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基础设施深度融合有助于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绿色转型。例如,智能电网、智慧水务、智慧建筑等系统能更高效地利用能源和资源;第四,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实现对城市各项事务的精确管理和数据驱动决策,使得城市治理从传统的人工操作转变为智能化、高效化、精细化管理,有助于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居民幸福感和获得感。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深度融合

行动方案首条细化措施指出,推动实施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

目前,城市路面塌陷成因及风险研判算法技术在国内还处于探索阶段。据悉,杭州市组织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和浙江大学专家团队进行科技攻关,综合路面塌陷机理、空洞发育等学科,在反复试验推演的基础上,研发形成多种工况下的路面塌陷综合风险分析算法模型,计算路面安全指数,并通过红色、黄色、绿色标签化的形式标识高、中、低风险,形成直观的路面塌陷风险“一张图”。

近年来,江西九江以“六湖九河”系统治理为抓手,持续完善“厂网一体化”运维机制,初步实现管网覆盖更全、处理能力更强、水体质量更优、城市韧性更足的治理目标。据悉,当地组建治水专家智囊团,谋划申报污水治理项目31个,总投资85亿元。

行动方案还提到,要持续推进智慧停车。根据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数据统计,2024年中国智慧停车市场规模已突破320亿元,预计到2030年将增长至 86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7.8%。这表明在智慧化、标准化的推动下,智慧停车行业整体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市场需求不断扩大。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确立的‘建设安全可靠韧性城市’目标,为破解城市静态交通治理难题提供了根本遵循。老旧小区长期存在的停车难、充电难问题,已不仅是民生痛点,更是城市‘微循环’系统韧性不足的集中体现。”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副秘书长、标准与评价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张颖表示,因此,系统推进停车设施改造与智慧化升级,标志着城市发展模式正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集约高效转变。

打造韧性城市将新增万亿投资需求

10月23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审议通过。“《建议》提出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科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大力实施城市更新等举措,这将有力促进投资和消费良性循环,蕴含巨大内需空间。”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郑栅洁还举例说,“十五五”时期预计将建设改造地下管网超过70万公里,新增投资需求超过5万亿元。

完善投融资机制为打造韧性城市提供了资金保障。行动方案提出,推动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统筹现有资金渠道,对符合条件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予以支持,鼓励地方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强化政策引导。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发行基础设施领域REITs。在不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前提下,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投放信贷。加强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何田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的“四好”建设与打造韧性城市密切相关,在城镇化率提升速度放缓的背景下,增量开发建设高位回落,未来城市建设更多要靠城市更新,要靠老旧小区改造、物业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来开展。通过技术手段,既能提高小区现有智慧化水平,也能将韧性城市理念落实到具体小区和家庭的日常生活,有力推动社区和住宅更宜居。

 

编辑:郭洲洋

 

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去新华财经APP看全文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