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10月27日电(记者刘玉龙、董道勇)27日下午,以“创新、变革、重塑下的全球金融发展”为主题的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在北京开幕。当天,来自金融监管部门、国际金融组织的嘉宾围绕优化金融机构体系、建强金融基础设施、加强金融监管、稳步扩大高水平制度型对外开放等展开研讨,探究在新起点上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回应了市场近期关注的热点问题,强调人民银行将继续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保持社会融资条件相对宽松。会上,他表示人民银行将恢复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并探索在特定情景下向非银机构提供流动性机制安排。人民银行将进一步优化数字人民币管理体系,支持更多商业银行成为数字人民币业务运营机构。同时,继续打击境内虚拟货币的经营和炒作。
潘功胜还提出,人民银行正在研究实施一次性的个人信用救济政策,对于疫情以来违约在一定金额以下且已归还贷款的个人违约信息,将在征信系统中不予展示。
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表示,将着力提升经济金融适配性,更好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增强金融业发展动力和活力;更好统筹金融发展和安全,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我们将推动构建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协同、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并重、融资期限与产业发展匹配、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联动的金融服务新模式,强化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助力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李云泽表示,将聚焦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为传统产业优化提升、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壮大提供更多金融资源。锚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完善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
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表示,坚持强本强基,增强资本市场包容性、吸引力,并提出四方面的考虑。包括纵深推进板块改革、夯实市场稳定的基础、稳妥推进制度型开放、防风险和强监管。
吴清介绍,将启动实施深化创业板改革,设置更加契合新兴领域和未来产业创新创业企业特征的上市标准,为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提供更加精准、包容的金融服务。证监会将坚持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持续推动北交所高质量发展,畅通三、四板对接机制。将夯实市场稳定内在基础,择机推出再融资储架发行制度。督促上市公司完善治理、加大分红回购增持力度。着力发挥中长期资金“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努力完善“长钱长投”市场生态。将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稳步扩大高水平制度型对外开放。正式推出《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优化工作方案》,努力为各类境外投资者提供更加透明、便利、高效的制度环境。筑牢防风险、强监管的坚固防线,大力提升投资者权益保护质效。发布加强资本市场中小投资者保护的若干意见,推出23项务实举措,不断扎牢织密投资者保护“安全网”。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朱鹤新表示,近年来,全球经贸活动展现出较强韧性,这种韧性背后是科技驱动和开放合作两大关键力量。外汇领域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为各类主体有效配置外汇资源和管理汇率风险,更好参与全球经贸合作创造了良好条件。
“聚焦贸易便利化,近期国家外汇局将新出台9条政策措施,更大力度推动贸易创新发展。” 朱鹤新介绍说,这9条政策措施主要是扩大跨境贸易高水平开放试点范围和轧差结算业务种类,优化贸易新业态主体外汇资金结算,放宽服务贸易代垫业务管理等。近期还将发布实施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境内企业境外上市资金管理等政策,并在自贸试验区实施集成式外汇管理改革创新,助力拓展自主开放新局面。他表示,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赋能智慧监管,强化跨境资金流动监测预警,有效防范外部风险冲击,为促进开放合作、提升经贸韧性提供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奥尔基耶娃表示,当前全球经济增长展现出了韧性,但其表现仍低于历史趋势。她指出,近期经济向好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反映了高度宽松的金融环境。作为监管者和市场参与者,必须对新生事物与未知领域保持适当的敬畏。当利用人工智能的潜力和管理人工智能将带来的巨大冲击时,必须不断努力,更好理解人工智能对生产力的影响,人工智能在什么时间、哪些领域能带来多少效益,在满怀兴奋迎接新技术的同时,仍需谨慎行事、保持警惕,脚踏实地。
国际清算银行(BIS)总经理巴勃罗·埃尔南德斯·德科斯表示,亚洲正日益成为全球金融体系的关键支柱。从金融层面看,亚洲市场已实现显著深化,本币债券和股票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流动性持续增强,国际投资者在该地区的活跃度也持续上升。他表示,虽然亚洲金融体系目前仍以银行为主导,但在过去十年间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十分迅猛。中国正体现出这一区域性趋势:通过债券通、银行间债券市场直接入市机制,以及近期推出的互换通等举措,中国金融市场的深度和流动性不断增强。这些改革显著改善了市场的运行效率和开放程度,尤其为国际投资者提供了更广泛的准入渠道。
欧洲稳定机制(ESM)总裁皮埃尔·格拉梅尼亚表示,应携手维护金融稳定,所有多边金融机构,都应迅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包括气候变化、人口老龄化,以及人工智能等变革性新技术。如果多边机构团结协作并优势互补,我们将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他指出,亚洲投资者,尤其是中国投资者,多年以来持续认购欧洲稳定机制债券,这不仅有助于维护金融稳定,也推动了全球多边合作的发展。
编辑:幸骊莎
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去新华财经APP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