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10月17日电(记者 郭倩)一根200多公斤重的透明玻璃棒,变成125微米、比一根头发丝还细的光纤,需要经历上百道工序,但只需十余名操作工人即可完成——在全球光通信行业首座“灯塔工厂”、江苏亨通光纤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亨通光纤”)的光棒智能制造工厂内,每天生产的光纤长度可绕地球4圈多。
这就是智能化的魅力。“十四五”时期,政策精准滴灌,企业主动求变,我国制造业不断转型升级、拥抱智能,高质量发展底色更鲜明。
光纤,就像一条超细的“信息高速公路”,是现代电信网络的基础。走进企业拉丝车间挂棒作业区,尽管隔着玻璃,记者依然能感受到生产的震撼——一座座几层楼高的拉丝炉内发出耀眼强光,拉丝炉开启的瞬间,在最高2200摄氏度高温烧制下,碗口粗的透明光棒被拉成发丝般粗细的光纤。
这个过程看似简单,背后却蕴藏“大智慧”。亨通光纤总经理刘振华说,光纤预制棒直径尺寸做得越大,其单棒拉丝长度就越长,但技术难度也更大。既要把光纤预制棒的包层和芯层等比拉成头发丝般粗细,又要保证在高速运转下不断丝。
高温烧制环节,工人无法靠近。企业在拉丝炉内布置了12台微距摄像机,通过先进的机器视觉和分析技术,根据算法来甄别芯棒表面是否存在裂纹、斑点等缺陷。“一旦生产环境变化或瑕疵超过标准,‘数字大脑’系统就会发出提醒,自动介入参数调整。”刘振华说。
在亨通光纤2万平方米的生产车间里,约400台大型生产、检测设备同时运转,只需要十余人对设备进行简单维护,绝大多数工作均由亨通智能制造集控中心指挥完成。“各个环节都由系统在线上进行AI仿真模拟,实现自主优化设计参数、加工参数,确保产品性能的高度稳定和不断优化。”刘振华介绍,相较5年前,工厂效率提升66%,单位制造成本降低21%。
智能工厂“转起来”,底层数据“跑起来”。记者来到工厂二楼的智能集控中心,大屏幕上,每台设备的运行状态和视频画面一目了然。传感器实时采集车间6道核心工序、8道辅助工序、近400台设备的数据,每秒收集数据1万条以上。“系统每月都会对海量生产数据进行总结梳理,如挖掘有益的工艺数据、追溯异常关键信息等,从而更加精准高效地指挥生产。”亨通数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建强说。
2023年,亨通光纤获评全球光通信行业首座“灯塔工厂”;同年,亨通自研开发的HioT工业互联网平台入选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2025年初,亨通光电成功入选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从“制造”向“智造”跃迁的背后是企业数十年如一日的投入。
刘振华介绍,早在十多年前,亨通就在行业内率先启动工厂智能化、制造精益化、管理信息化“三化”建设,自主开发了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光纤、光纤预制棒制造全套自动化装备及控制软件。特别是“十四五”以来,亨通投资数十亿元,用1.2万余个传感器将设备集成到智慧化控制平台上,实现全制程设备物联。
一线企业砥砺前行,相关政策也在不断完善。回顾“十四五”时期,我国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打通了工业生产的信息大动脉;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编制印发12个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指南,建设14个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场景,加快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扎实推进智能制造工程,推动工艺、装备、软件集成创新……
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我国建成了3.5万多家基础级、7000余家先进级和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加速应用推广,人形机器人从“舞台上动起来”向“工厂里干起来”进化。大飞机、新能源汽车、高速动车组等重点领域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研制周期平均缩短近30%。
“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加速融合,是‘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特色。”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接续制定两化融合“十五五”发展规划,研究出台“人工智能+制造”专项行动实施方案,部署重点行业、重点环节、重点领域智能化转型任务,推动人工智能高水平赋能新型工业化。
编辑:丁晶
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去新华财经APP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