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慕尼黑9月16日电(记者马悦然、车云龙、单玮怡)在2025德国慕尼黑车展上,智能驾驶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下一角力场。来自中国的多家企业集中亮相,勾勒出智能驾驶从概念到落地、从本土到全球的加速演进图景。
中国方案加速落地
2025年的慕尼黑车展已超越传统新车展示,成为软件、芯片与出行方案的多元舞台。中国企业携成熟量产方案与前沿探索亮相,向欧洲市场全面展示智能驾驶产业链各环节技术突破与合作优势。
中国智能驾驶的方案商不断向前。卓驭科技与一汽-大众合作推出智能驾驶辅助系统IQ.Pilot,在速腾L、探岳L等车型上实现量产,并通过大众体系A-SPICE CL2认证,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奠定了良好基础,体现出中国企业设计的智驾系统在流程与质量体系上的成熟度。
轻舟智航展示的NOA导航辅助驾驶方案已在中国大规模应用,累计主动安全测试里程超过六十亿公里,AEB误触发率低于行业均值,量产搭载规模正逼近百万辆,辅助驾驶正从“可选配置”走向“普及功能”。“我们希望把中国验证过的方案带到欧洲市场。”轻舟智航CEO于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地平线同时展示了用于智能驾驶的车规级AI芯片征程6系列以及基于该芯片打造的城市道路辅助驾驶功能HSD方案。基于征程6B芯片,博世正在开发第四代多功能摄像头,预计2026年开启量产,中国自研芯片已进入欧洲主流供应链核心环节。
除了专业供应商的技术突破,一些中国车企也在探索全栈自研的路径。小鹏率先提出“全栈自研智能驾驶”,目标是在全国范围内不依赖高精地图实现辅助驾驶。零跑则提出“全域自研”,覆盖电驱、电池、座舱和智能驾驶,并在量产车型中应用“四域合一”架构。
中欧智驾合作加速
实际上,欧洲传统车企近年来面临转型困境。产品投放与技术储备滞后使不少企业在电车角逐战中逐渐落于下风。在智能化方面,传统供应链模式导致软件开发与集成速度发展缓慢。在“软件定义汽车”的转型角力中仍处于“补课”阶段,如大众软件部门CARIAD近两年多次调整,2025年继续裁员并推迟关键架构上线,直接影响车型上市。此外,欧盟“Fit for 55”计划和2035年燃油车禁售令,迫使欧洲车企加快调整。
“在软件研发上,我们确实走得慢了一些。”一位参加车展的德国整车工程师告诉记者,“与中国的合作,可以帮助我们加快落地。”
在智能驾驶的全球化趋势下,中国智驾企业密集出海,中欧产业互动日益频繁。记者看到,不少企业在慕尼黑展会期间密集宣布“落子”欧洲,包括设立欧洲总部与研发中心,组建本地化团队,并与国际车企和供应商达成合作。如,地平线在慕尼黑设立欧洲总部,轻舟智航也宣布在德国成立欧洲总部并组建本地团队。卓驭科技选择在不伦瑞克设立分公司,涵盖研发、测试和商务职能;小鹏汽车则在慕尼黑启用首个欧洲研发中心,进一步延伸其研发网络。
大众已与卓驭科技、地平线等中国企业展开协作,借助先进方案与量产经验加快研发进度。奔驰、宝马等强化自研平台,在AI软件栈和域控制架构上寻求自主突破。德国企业欧摩威(前大陆集团汽车事业部)表示,已与地平线在座舱智能化和交互智能化领域展开合作,并在本届车展展示了基于相关芯片平台的应用探索。在德国已建立的L3/L4法律框架的环境优势下,在欧发展企业能够在受控环境中先行验证和落地。
公共出行有望先行
智能驾驶的未来首先要建立在安全之上。受访企业普遍表示,技术的迭代和进步皆需要量产验证与流程认证,为技术的可靠性提供现实基础。
德国Bitkom协会2023-2024的调研结果显示,多数受访者对自动化公共交通较开放,但对私家车和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持谨慎态度。安全性、事故责任与数据隐私仍是最敏感的问题。行业专家指出,企业要想赢得信任,需要常态化公布无接管率、事件率和AEB误触发率,并在限定区域内试点运营,并完善保险等多方面保障。
当前,公共出行市场的规模基数较小,具备较大发展空间。据美国商业市场调研公司Grand View Research的报告,欧洲 Robotaxi市场2024年规模约3.946亿美元,预计2025-2030复合增速约达72.7%。
中国企业为进入欧洲市场不断学习并适应调整。轻舟智航最新宣布与高通合作,计划于2026年面向欧洲、美国、日本和韩国启动量产交付,显示其跨平台、统一架构的技术路线正在向海外延展。“统一架构和跨平台适配,是我们未来三年在海外落地的关键。”于骞说。
Momenta的智能驾驶系统已在四十万辆车上量产,同时公司计划2026年在慕尼黑与Uber合作推出Robotaxi服务,形成从量产应用到出行运营的两条探索路径。百度Apollo的‘萝卜快跑’计划与Lyft合作,2026年起率先在英国和德国落地无人驾驶出行服务,并逐步扩大至数千辆无人车队。
此外,围绕底层算力与域控制的配套创新也在加速推进。中国的黑芝麻智能发布跨域计算芯片,德赛西威展示第五代智能座舱平台与车身域控制器。伴随智能座舱与夜视系统等配套创新,汽车不断向“第三空间”演进,成为公众智能生活的重要延伸。业内专家认为,未来,随着技术不断成熟、法规日益完善以及商业模式的持续创新,智能驾驶有望以更安全、高效、便捷的方式不断优化民众出行体验。
编辑:郭洲洋
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去新华财经APP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