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7月11日电(记者 王鹤)“中欧未来的道路并非‘脱钩’,而是战略合作。”在7月11日举办的2025中国汽车论坛上,欧洲汽车工业协会(ACEA)秘书长狄薇斯(Sigrid de Vries)直言,当前,贸易与地缘政治环境比以往更复杂,供应链紧张、监管差异、竞争加剧是当下的挑战。在此背景下,中欧需要更多对话,更多开放透明而非保护主义,需要更多桥梁而非壁垒。欧洲汽车工业协会将推动中欧在技术法规合作、分享先进经验,以及为中欧市场准入和数据交换提供便利等方面作出新努力。
狄薇斯表示,2025年适逢中欧建交五十周年,汽车产业已成为中欧经济关系的基石。五十年来,中欧经贸关系飞速发展,五十年前,欧洲共同体与中国的年贸易额仅约20亿欧元,如今日均贸易额已突破20亿欧元,有力印证了中欧合作伙伴关系的深度与活力。这种关系在汽车产业中体现的尤为明显,从技术贸易到合资企业、专业知识共享,中欧共同塑造了全球汽车产业格局。
目前,汽车产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快速向电动化、自动化与智能出行转型,重构供应链、重塑产业生态、重新构想汽车对人类与社会创造的价值。变革带来挑战,同时也为中欧深化合作开辟了新机遇。
狄薇斯说,多年来,欧洲汽车工业协会与中国相关政府机构及行业组织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为双方在技术标准对接与法规协调方面的深度交流奠定了基础,一方面助力国际汽车制造商融入中国市场,也推动中国产业界及主管部门更好地对接全球企业与欧洲监管框架。
“2009年,欧盟与中国建立了官方产业对话机制, 欧洲汽车工业协会配合欧盟委员会工业总司和工信部,中欧双方在此平台上就燃料经济性、电动汽车、车辆安全等方面开展了持续且富有建设性的交流。如今,我们正积极呼吁全面重启这一机制。”狄薇斯说。
与此同时,中欧还就排放法规技术,自动驾驶车型认证的合作机制方面展开交流,这有助于推动中欧双边监管的有效协调与统一。中欧启动了跨境数据流动交流机制,以确保数据治理框架既能满足创新、保护用户,又能培育公平竞争和环境。
狄薇斯认为,中欧需将合作进一步推向更高水平,因为中欧在经济、科技和战略层面的互联程度比以往更加紧密。
放眼全球,中国是全球最大汽车市场,2024年产量突破3100万辆,欧盟产量约1140万辆,二者产量合计占据全球汽车产量的半壁江山(53%),这一规模既意味着责任,也意味着机遇。
中欧目标高度一致,双方产业都在电动汽车、低碳制造、电池技术和智能出行系统领域投入巨资,都致力于可持续发展,在快速变革的全球格局中保持核心竞争力。中欧各有优势:欧洲拥有深厚的工业基础、完善的监管框架以及顶尖的汽车研发能力;中国则具备强大的规模化能力、充满活力的国内市场以及惊人的创新落地速度。这些差异不是障碍,而是互补的机遇。
狄薇斯表示,对中欧而言,未来的道路并非“脱钩”,而是战略合作。未来出行之路并非坦途,它将由全球趋势、区域特性和技术突破共同塑造,其中的许多变量尚难预料。但可以确定,中欧将继续在这一进程中扮演核心角色。政府部门、产业界、学术界应携手为未来创造有利条件,以良性竞争驱动创新,通过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全球互联互通等共同挑战。
编辑:林郑宏
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去新华财经APP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