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财经分析】年内债券型ETF大幅“吸金” 信用债ETF展露强势吸引力

新华财经 2025-05-28 12:01

暂无

新华财经北京5月28日电(王菁)2025年以来,我国债券型ETF领域迎来显著增量资金,目前总规模超过2700亿元,较上年末扩容超千亿元,增幅近六成。

业内人士表示,债券型ETF兼具资产稳健性和组合多样性,弥补了部分传统债券流动性不足等短板,逐渐成为市场主体多元化配置的高效工具。尤其在当前相对低利率的背景下,债券型ETF以增厚收益、避免同质化投资等特征,展现其独特优势。

标的券种投资环境持续“顺风” 信用债ETF年内翻倍有余

据新华财经统计,截至5月27日,全市场共有29只债券型ETF,包括16只利率债ETF、11只信用债ETF和2只可转债ETF,总规模2766.28亿元,较2024年末净流入1026.55亿元,增幅达59%。另与2024年5月末(1048.24亿元)相较,债券型ETF规模近一年内大幅增长约163.89%。

f77cd448fa284f90ad3d34e4c8cb2eda.png

按类型来看,信用债ETF“后发制人”,快速成为债券型ETF领域的成长主力。2025年以前,市场上仅有3只信用债ETF,整体供给相对不足。截至2024年末,信用债ETF总规模为540.7434亿元。随着首批8只基准做市信用债ETF的上市运行,今年信用债ETF开始展露其独特魅力。截至5月27日,信用债ETF规模已达到1343.568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02.8249亿元,涨幅约148.46%。

不少投资人士提及,“今年以来平稳上市的基准做市信用债ETF,展现出独特的创新之处,自首批产品运行以来,既提升了债券市场的流动性,也为投资者提供了差异化的投资工具。”

具体来看,5月截至26日,海富通中证短融ETF资金净流入逾60亿元,南方上证基准做市公司债ETF、易方达上证基准做市公司债ETF、华夏上证基准做市公司债ETF等多只债券ETF净流入逾20亿元。其中,易方达上证基准做市公司债ETF自1月24日上市以来交投活跃,日均成交额达到27.5亿元。

40c6a764fd1240b7b1c1f670f1bd0f82.png

从投资环境来看,随着宏观基本面持稳、货币政策适度宽松,利率中枢可能在目前水平维持震荡走势。从曲线形态上看,中等期限高评级信用债票息收益可观、风险较低,具有良好的性价比。易方达基金固定收益特定策略投资部总经理李一硕对新华财经指出,“尤其在城投存量压缩、地方国企负债率管控等背景下,高息债券‘资产荒’格局延续,也使得高评级信用债的贝塔配置需求上升。”

格上基金研究员蒋睿则提及,经过三年债券“牛市”后,投资者对债市的了解也在加深,跟随市场节奏操作债券型ETF的投资者也在增多。

另据李一硕透露,“当前,多元化类型的投资者都在参与基准做市公司债ETF的投资,我们注意到养老金、银行理财、保险资管、信托产品等各类资管机构是参与的主要力量。”

有效连接储蓄与资本市场 债券型ETF为投资者提供优质配置选项

随着居民资产配置逐渐从存款向固收领域转移,债券型ETF有望成为连接传统储蓄与资本市场的重要桥梁。可以说,债券型ETF凭借持仓透明、交易灵活、风险可控等特性,正成为个人和机构投资者的重要选择。

“相比于利率债,信用债个券差异大、单券流通规模小、流动性相对较弱、且面临信用风险管理问题,因此投资者直接参与信用债投资的难度更高,而信用债ETF为投资者提供了便捷的信用债投资方式。”李一硕指出,全球规模最大的信用债ETF规模在500亿美元左右,可见我国信用债ETF的发展空间巨大。

李一硕还对新华财经指出,“信用债ETF具备T+0交易、低成本、分散化投资、透明度高等优势。同时,随着配套机制越来越完善,符合条件的信用债ETF即将纳入回购质押担保品,能更好地满足投资者的质押融资需求。”

另从机构投资者角度来看,随着利率下行,资管机构对超长期债券配置的需求正在提升。自2023年30年期国债期货合约(TL)上市以来,我国超长端利率风险管理工具的空白得到有效弥补,此后不久鹏扬基金发行了国内首只超长期债券ETF——30年国债ETF,目前已成为极具流动性的资产配置工具,日成交量高峰时超过100亿元。

“从境外发展经验看,保险、养老金、理财等中长期资金投资者要便捷高效地实现国债现券替代和资产负债久期风险管理等目标,通常需要两大金融工具,即债券ETF和国债期货合约。”在鹏扬基金总经理杨爱斌看来,若处于利率下行阶段,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国债期货的多头替代策略,解决债券仓位欠配的问题,而在利率上行阶段,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国债期货进行套期保值,对冲利率风险。

展望后续,国泰基金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债券ETF的创新方向将聚焦于产品多元化和策略精细化。一方面,通过细分债券品种和久期区间,例如城投债、可转债,从而满足投资者对风险收益特征的差异化需求;另一方面,结合衍生工具开发增强型产品,提升收益潜力。”

 

编辑:王柘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去新华财经APP看全文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