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昆明5月9日电(记者许坦、李文哲、崔师豪)滇中腹地,碧玉清溪。坐拥中国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抚仙湖,玉溪市因水而得名,有着“高原水乡”之美誉,却也长期面临农业发展困境:不仅耕地资源稀缺,还要兼顾环境保护、生态红线、耕地红线。
在抚仙湖所在的县级市澄江市,这一困境尤为凸显。澄江市20.05万亩的耕地中,17.58万亩在抚仙湖径流区,大水大肥的蔬菜、花卉等农业产业均被纳入种植负面清单。
为破解发展困境,当地用工业化理念精耕现代农业,以绿色、高端、精品为方向,发挥现代设施农业产品附加值高、土地产出率高和劳动生产率高的“三高”特点,实现高原特色经济作物持续增长。
走进澄江市海口镇海关社区的数字化设施农业生态蓝莓项目基地,传感器密布的大棚科技感十足:水肥一体化系统精准滴灌,虫情监测仪实时预警,小型气象站调控温湿度,全部功能均可通过手机或者平板电脑一键操控。
“与传统模式相比,标准化种植管理大大提高了亩产量。以每亩600至800盆蓝莓计算,蓝莓亩产量至少可提高2倍,达到1.8吨以上,亩产值可达9万元以上。”该基地负责人、中链达通(澄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文奎说。
澄江市海口镇镇长李龙介绍,企业作为项目方,投资建设蓝莓设施大棚,并提供基质、水肥、尾液收集等全程物质和技术保障。农户作为产业合伙人,只需负责好植株的日常管护和鲜果采摘。
20年前,澄江县为保护抚仙湖放弃传统作物,引进蓝莓试种;如今的澄江市,已成为全国蓝莓优质产区,1.52万亩蓝莓年产值超9亿元,其中1.42万亩种植基地升级为“温室大棚+全基质+水肥一体化”的种植模式。
土地变基地,农民变工人,合作社通过“挂靠”大企业,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种植方式,年均聘用季节性蓝莓采摘工、监工等临时用工2万余人,人均增收2万至3万元。
小小蓝莓只是澄江市布局设施农业的一个缩影。在澄江市龙街街道左所社区建成的云南省首个羊肚菌工厂化种植标准化生产车间,智能出菇管理系统很好地控制温度、水分、营养等环境条件。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专家团队的跟踪指导下,这里实现羊肚菌一年四季供应,且品质稳定。
截至2024年底,澄江市建成设施农业产业基地面积4.7万亩,占农业产业基地面积的87.36%。其中滴灌设施农业面积2.3万亩,占设施农业产业基地面积的48.94%;水肥一体化设施农业面积2.4万亩,占设施农业产业基地面积的51.06%。
据澄江市农业农村局测算,数字化技术栽培较露地栽培可降低生产成本35%,减少管理成本25%。特别是水肥一体化技术精准浇灌,较露地栽培可节水30%、降肥26%。
新种植模式、新技术赋能加持下,2024年,玉溪市全年完成蔬菜产量343.3万吨、同比增长3.5%;水果产量175.9万吨、同比增长9.5%;鲜切花产量41.7亿枝、同比增长5.7%。
然而供需关系是决定农产品价格的根本因素,有效开拓市场成为卖出好价钱的关键。
元江县拥有云南省最大的茉莉花生产基地,也是全国茉莉花上市最早的地区。元江地处干热河谷,茉莉花开花早、落花晚,能从3月中旬采到11月,比其他产区提早上市一个半月。
凭借提前一个月上市的优势,元江茉莉花形成突出市场竞争力,今年3月茉莉花价格曾一度达到每公斤60元,较开市价上涨一倍。“气温越高,产量就越高,但香味浓、品质好的茉莉花依然供不应求。”元江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徐建国说。
近年来,元江全县引进福建、四川、浙江、山东等地10家茶商到元江投资建厂。2024年,元江县茉莉花种植面积达1.2万亩,实现茉莉花农业产值7.5亿元,平均亩产量1.5吨,平均亩产值5.1万元。通过深度开发与综合利用,元江县进一步提升茉莉花产品附加值,放大产业集聚效应,从“一朵花”蝶变为“一条链”。
云南温飛燕商贸公司销售总监何蕗芸介绍,随着新式茶饮企业崛起,元江茉莉花基地生产的茉莉花茶产品现在主要供应新式茶饮企业。“喜茶、霸王茶姬、东方树叶等知名茶饮品牌都是我们的客户,我们会根据新式茶饮企业需求定制不同香型的茉莉花茶。”
在精加工方面,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元江茉莉花形成了“公司+农户+基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和“种植+加工+销售”的产业链,不断由“小散弱乱”向“专精特优”转变。元江晶缘茉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小宴介绍,今年2月,投资1.2亿元的茉莉花精加工产业园项目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值达2亿元以上。
蓝莓吃上“营养餐”、香蕉坐上无人机、茉莉花拥抱新茶饮……过去只在“山里转”的云菜、云果,如今走进了“国人厨房”,迈向了“世界餐桌”。(参与调研:朱程、王菲、段巧芳)
编辑:左元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去新华财经APP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