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4月30日电(记者 梁银妍)截至4月30日,沪深共5100多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24年年报。根据年报数据,2024年沪深上市公司业绩保持韧性,74%的上市公司实现盈利,48%的公司盈利正增长。
分行业来看,28个实体大类行业中,农林牧渔、电子、交通运输、汽车、商贸零售等行业增幅靠前;金融业实现净利润2.7万亿元,同比增长10.3%,增速较三季报进一步提升。上市公司营业收入相当于GDP的56.0%,实体上市公司利润总额相当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54.9%,上市公司作为国民经济压舱石的地位进一步凸显。
看科技创新:超半数上市公司聚焦战略新兴产业
上市公司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中国中车发布最新一代CR450动车组样车,继续引领全球先进水平;中国交建勇担开路先锋,成功研制“天山号”“胜利号”硬岩挖掘机,将穿越天山的时间从3小时缩短至20分钟……上市公司正接连破解科技创新难题。
截至2024年底,超半数上市公司聚焦战略新兴产业,新上市公司中超八成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节能环保、航空航天、新能源等八大行业,新质生产力持续赋能上市公司业绩增长。
一方面,上市公司研发投入保持高位。2024年,实体上市公司研发费用合计1.6万亿元,同比增长3.1%;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研发强度)的2.6%,较2023年提升0.1个百分点。研发强度大于10%的公司家数占比16.1%,较2023年提升0.3个百分点。科创板研发费用同比增长7.9%,研发强度保持在10.8%的高位。
另一方面,AI带动电子通信上下游维持高景气。2024年,半导体、消费电子行业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7.2%、8.0%,带动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3.2%、12.9%,高居各行业前列。
具体看,国内“人工智能+”行动持续推进,算力及终端应用需求快速增长,AI算力龙头海光信息、浪潮信息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52.9%、28.5%,AI存储器公司兆易创新净利润同比增长584.2%,智能穿戴领域恒玄科技净利润同比增长272.5%;下游消费电子需求增长带动铜、铝价格大涨,工业金属行业净利润同比增长30.6%。华勤技术、蓝思科技、工业富联营收分别增长28.8%、28.3%和27.9%,拉动工业金属龙头紫金矿业、洛阳钼业、中国铝业净利润分别增长51.8%、64.0%、85.4%。
看实体经济:消费、出行、出口各有亮点
上市公司也是实体经济“基本盘”,其年报数据反映出诸多经济亮点:
——促消费政策持续显效,商品消费稳步增长。2024年,全国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以旧换新”“国补”政策激发居民部分耐用品消费需求,家用电器、汽车行业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7.1%、11.1%,较三季报提升1.7和1.5个百分点。受猪周期利好与降本增效双重驱动,养殖和饲料公司大幅扭亏。食品饮料行业继续发挥消费压舱石作用,净利润同比增长5.6%。
——社会出行逐渐修复,客运货运日益活跃。2024年,地方消费券政策陆续推出,带动居民出行持续修复,交通运输行业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11.5%;机场、航空公司业绩持续向好,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75.6%、69.3%,旅游景区行业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2.0%。生产流通逐步活跃,快递行业上市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1.7%和22.7%,航运港口行业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31.0%。
——出口出海进程加速,境外业务收入持续增长。2024年,实体上市公司境外业务收入占营收比重达14.3%,较2023年提升1.2个百分点。通信、汽车、电子、计算机、医药生物行业的境外业务收入同比增速在10%到30%之间。
商品出口加速转向业务出海,2024年底,63.0%的上市公司积极布局海外业务或产能,较年中增长2.1个百分点,如亿纬锂能匈牙利近百亿元乘用车大圆柱电池项目获建设许可;厦钨新能与法国ORANO集团签署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协议,电池正极、前驱体项目总投资达15亿欧元。
此外,金融业业绩回暖,也将进一步增厚服务实体经济“安全垫”。2024年四季度,在稳增长政策发力下,资本市场延续良好预期。券商、保险公司全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6.0%、110.0%,增速较三季报提升17.4、6.8个百分点。上市银行不良贷款率较三季报下降1个BP至1.15%,净息差下行速度趋缓,全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0.1%、2.3%,较三季报提升1.1、0.9个百分点。
看企业发展:增强效能、重视回报、提高质量
上市公司持续高质量发展是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的重要基础。从2024年年报来看,一方面,上市公司呈现出“增强效能、重视回报、提高质量”三方面特征。
在增强效能方面,上市公司回款速度加快,现金流压力有所缓解。2024年四季度,财政推出“6+4+2”万亿元地方化债组合拳,进一步为地方发展减负担、增动能。年报显示,地方化债、清欠工作持续显效,实体上市公司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由三季报的53.0天降低至50.4天,其中民企回款天数由62.1天缩短至59.5天,承接政府业务较多的国有企业由48.0天缩短至45.6天。实体上市公司现金流压力较前三季度有所缓解,经营现金净流入同比降幅收窄11.8个百分点至4.2%。
在重视回报方面,上市公司分红回购再创新高,回报投资者力度持续加大。2024年,3472家沪深上市公司宣告年报现金分红,金额合计1.66万亿元。叠加前期中期分红,2024财年分红金额合计2.39万亿元,同比增长7.2%,沪深300股息率3.59%,均创历史新高,为投资者带来“稳稳”的幸福感;近五年来,两市累计分红超10万亿元,分红金额连续五年超过当年再融资额。上市公司股票回购积极性也进一步提升,2024年共披露1470单回购计划,金额合计2123亿元,分别是2023年的2.1倍和1.5倍。
具体来看,2024年共985家上市公司宣告中期分红,金额合计6994.7亿元,家数、金额分别为2023年的4.3倍、2.7倍,贵州茅台、长江电力等“现金奶牛”实现历史首次中期分红,三七互娱、玲珑轮胎年内宣告三次中期分红,迈瑞医疗、顺丰控股等60家公司年内宣告两次中期分红,336家公司披露2025年中期分红安排,同比增加154.6%。近千家国企2024财年合计分红1.5万亿元,占全市场的62.8%,其中,六大行分红4206.8亿元、“三桶油”分红1819.7亿元、三大运营商分红1293.7亿元。
在提高质量方面,常态化退市局面逐步形成,资本市场吐故纳新持续显效。2024年,55家上市公司平稳退市;截至4月30日,2025年共有22家公司确定退市。其中,重大违法类退市2家,财务类退市9家,交易类退市8家,主动退市公司3家,多元化退出渠道不断畅通。此外,在退市新规震慑下,多家公司主动提质增效,预计32家公司将在今年5月底前撤销风险警示。
业内专家表示,上市公司通过聚焦主业、内控整改、破产重整、融资重组等方式改善基本面,实现了风险化解与质量提升。出清与救助并举,将不断推动上市公司质量整体向好。
编辑:王春霞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去新华财经APP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