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昆明4月29日电(记者张新新 卫韦华 肖艳)电力行业作为我国能源转型的核心枢纽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领域,在能源电力供需格局持续演变的新形势下,其高质量发展正面临着诸多挑战。
云南,作为我国“西电东送”的主力军,其电力形势不仅是自身经济发展的命脉,更牵动着南方区域如广东、广西等地的能源供应。近年来,面对供电趋紧的新态势,云南秉持资源经济与能源产业“一盘棋”的战略布局,加速推进能源全产业链建设,为云南绿色能源强省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
双轮驱动破解“三缺”矛盾
记者在云南省多地调研时发现,缺电、弃电以及调节能力不足这被电力从业者称为“三缺困局”的现象较为普遍。这导致部分用电地区出现“中午电力过剩、晚上供应不足;晴天电量富余、阴天供电紧张”的结构性矛盾。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云南省新能源装机已突破5400万千瓦。然而,调峰能力的短板使得全年电力短缺与时段性消纳困难的问题并存。
为破解这个困局,云南能投集团在曲靖白水、楚雄大姚,两座总规模400兆瓦的共享储能电站将于2025年5月建成投产,这些“巨型充电宝”可在用电低谷时储电、高峰时放电,预计每年减少弃风弃光电量超5亿千瓦时。更值得关注的是安宁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利用地下盐穴存储压缩空气发电,这种“非电池”储能技术突破地理限制,为山区新能源消纳提供新思路。
智能调度系统则是另一把钥匙。集团新能源远程集控中心的大屏上,370万千瓦新能源装机的实时数据如脉搏般跳动,2.6万个传感器构成的监测网络精准捕捉着每一片光伏板的发电效率、每一台风机叶片的振动幅度。通过AI算法预测未来72小时天气变化,系统可自动优化发电计划,将预测准确率提升至92%,帮助电站在电力交易市场中抢占先机。
“我们正在打造‘风光水储’一体化基地。”云南能投集团战略部负责人王超表示,通过参股优质水电项目、建设多能互补基地,云南能投已形成790万千瓦控股电力装机,其中风电、光伏占比达46%,计划到2025年末掌控运营新能源电力装机超600万千瓦,构建起“午间光伏顶峰、夜间水电调峰”的协同体系。
绿色革命重塑火电基因
当前,我国煤电发电量在总发电量中的占比接近六成,承担了超七成的电力顶峰任务,仍是电量供应和灵活性调节的主力电源。以煤为主的资源禀赋决定了煤电在未来较长时期内仍将在保障我国能源电力安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在此背景下,煤炭绿色开采和使用,对能源电力保供意义重大。在云南红河电厂的控制室里,一组数据颠覆了人们对煤电的认知:700MW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供电煤耗仅265克/千瓦时,比传统机组降低15%;年减排二氧化碳50万吨,相当于种植270万棵树。这台2025年3月投产的“国之重器”,通过二次再热系统将蒸汽温度提升至620℃,让每一克煤释放出极致能量。
煤炭产业的绿色转型不止于发电端。走进先锋煤业矿区,黑色煤矸石堆旁是9500平方米的苗圃基地,华山松、龙柏等12万株苗木构筑起“地下采煤、地上造林”的生态屏障。通过“边开发、边保护、边治理、边绿化”的“四边”模式,矿区可绿化区域实现100%覆盖,其经验已入选云南省“绿色国资”典型案例。
智慧化改造让传统矿山焕发新生。小龙潭布沼坝露天矿的无人机正在执行三维测绘任务,地表形变监测精度达到毫米级;煤炭产业集团5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中,液压支架自动跟机率达到95%,井下作业人员减少40%。这些技术突破使煤炭资源综合回收率提升至90%,采煤机械化率实现100%。
“煤电与新能源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共生。”云南能投集团投资部部长赵婷坦言,集团下设的曲靖电厂采用“两个联营”模式,既配套建设光伏电站,又预留二氧化碳捕集接口,未来可通过“煤电+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实现近零排放,为煤电转型提供过渡方案。
数字生态激活发展势能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能源产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中研普华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数字能源市场预计规模达到152亿美元,到2029年将进一步扩大至881亿美元,这表明我国在数字能源领域的投入和建设正在加速推进。
在昆明的云南能投集团总部,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该公司推进19个重大专项,科技创新、数字化赋能取得标志性成果,新增国家级重点“小巨人”和省级专精特新、绿色工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9户,信息公司“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安全生产服务平台”入选全省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
生产端的变革最为直观。红河电厂的“智慧火电”系统,通过3000多个测点实时优化燃烧参数,使锅炉效率提升1.5个百分点;永宁风电场应用无人机巡检,单次作业可识别32类设备缺陷,运维成本下降40%。这些技术突破的背后,是集团与云南高校共建的“智能装备联合实验室”,以及每年超3亿元的研发投入。
流通领域的数字化同样精彩。“煤炭集采集销平台”上线后,交易周期从15天压缩至72小时,物流空驶率降低28%;“云能集链”电商平台整合2000余家供应商,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合同存证、质量溯源,年降低交易成本超1.2亿元。在绿色金融板块,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已为97万企业或个人授信3900亿元,破解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数据要素的价值正在释放。能碳管理平台整合电力、物流、制造等板块的碳足迹数据,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的降碳模型。在近期完成的绿电交易中,系统精准测算出每兆瓦时绿电的碳减排量,帮助化工企业获得国际客户认证,单笔订单溢价达10%。
“到2027年,我们要成为驱动新质生产力的行业标杆。”云南能投集团科创中心负责人张明宇表示,随着AI大模型在电力交易、设备运维等场景的深度应用,云南能投正从“数字化能源企业”向“智慧能源企业”跃迁,为全国能源转型提供“云南方案”。(参与调研:王小璐、戴溪瀛 )
编辑:幸骊莎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去新华财经APP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