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4月24日电(王菁)随着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和中央金融机构注资特别国债首发落地,债券市场即将迎来年内更大规模的供给高峰,宏观政策也将在稳增长方向显著加力。4月24日,新鲜出炉的良好特别国债招标结果印证了机构当前并未有明显的久期压力, 央行预告MLF超额续做也显示出中长期流动性的持稳预期,市场目前对二季度的政策协同发力与债券配置前景较为积极乐观。
市场人士指出,部分机构对于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提前调仓应对,目前并没有出现大量的卖出行为。在外部经济环境变数有所加大的背景之下,未来一段时间的利率债尤其是政府债券或保持较快发行节奏,货币政策有望加强配合力度,从量、价方面加速提升多元化工具落地质效。
政府债券供给高峰临近 或为下半年财政加力腾挪空间
24日早间发布的国债发行结果符合市场主流预期,其中20年、3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中标利率分别为1.98%、1.88%,全场倍数分别为3.11、3.66,边际倍数分别为8.42、3.43;5年期中央金融机构注资特别国债加权中标利率1.45%,边际中标利率1.51%,全场倍数2.67,边际倍数1.97。
中诚信国际研究院院长袁海霞对新华财经表示,超长期特别国债是积极财政的重要发力点,有利于稳增长稳投资,优化央地债务结构,且更好匹配较长期限重大项目资金需求,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而特别国债用于补充国有大行资本,则有利于提高金融系统稳定性,进一步提升国有大行抗风险和信贷投放能力,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修复。
“以国有大行2024年三季报总资产/股东权益为13倍简单估算,此前公布的5000亿元额度新增资本或带来6.5万亿元的资产扩张,按信贷投放比例57%估算,或带来3.7万亿元的新增信贷投放。”袁海霞预测称。
4月中旬,财政部公布了2025年的1.3万亿元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安排,品种包括20年、30年和50年期,计划分21期在4月至10月间逐步发行落地。具体来看,今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规模同比增加3000亿元,叠加一般国债发行节奏调整,5-7年期一般国债发行减少4期,10年期一般国债单期规模扩至1800亿元。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对新华财经表示,当下超长期特别国债和注资特别国债发行已经落地,往后看预计5月政府债供给压力或加大,其中5年期、7年期注资国债各有1只发行,有2只30年期特别国债,以及20年期、5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各1只发行,此外一般国债中有两只10年期国债发行,政府债供给高峰已经临近。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也对新华财经表示,当前财政政策的要点是加快支出节奏,适当把安排在下半年的财政支出前移到二季度,全力提振内需,特别是要通过更大力度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以及其它政策工具创新,有效提振国内消费,消化可能出现的“出口转内销”需求。“这意味着今年新增11.9万亿元政府债券发行节奏要整体前移,同时为下半年财政加力腾出空间。”王青补充道。
根据中诚信国际研究院估算,并结合历史发行规律以及财政部公布的国债、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计划,在不考虑年中增加政府债券额度的情况下,二、三季度国债发行规模或较高,叠加用于建设的新增专项债或加快发行,二、三政府债券发行规模或进一步增加,或分别为7.8万亿元、7万亿元,均高于一季度6.14万亿元的政府债券发行量。
货币政策及时加强协同效应 将有效缓解债券发行前置压力
从宏观政策协同发力的角度来看,业内人士指出,后续货币政策会强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通过流动性支持确保政府债券顺利发行。也有不少机构预测,根据外部经贸环境变化和房地产市场及物价走势,二季度“择机降准降息”的时机似乎已经成熟,落地时间也可能提前到4月以内。
王青表示,“可选的政策工具包括降准、加大MLF和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力度等,更大规模释放中长期流动性。另外,也不排除央行恢复在二级市场国债买入操作的可能。”
明明也提及,央行可能继续通过逆回购净投放、MLF续作以及适时降准等方式平滑资金面,加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以保障注资计划顺利实施,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形成“资本补充——信贷扩张——经济复苏”的良性循环,助力稳增长。
实际上,央行稍早刚刚公告称,为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4月25日(周五)将以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方式开展6000亿元MLF操作,期限为1年。此前,央行于3月25日开展4500亿元1年期MLF操作。
据新华财经梳理,本月有1000亿MLF到期,这意味着4月央行MLF净投放达到5000亿,为连续第二个月加量续做,而且加量幅度较上月的630亿元显著放大,已经展现出通过MLF向市场注入中期流动性的力度。
基于此,明明认为,“4月以来总量降息、降准工具一直未落地,当下央行选择先行加大MLF净投放规模,预计降准等数量端宽货币工具4月进一步加码的可能性缩小。往后看,为对冲关税长期影响,长期视角下降准等政策工具必要性仍高,需关注4月政治局会议定调,以及5月政府债供给情况。”
“预计后续降息幅度有可能达到0.3个百分点,相当于2024年全年降息水平;降准幅度有可能达到0.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1万亿元。”王青进一步表示,这在降低政府债券融资成本的同时,能够有效激发企业和居民融资需求,也是当前对冲外部波动最有力的手段之一。
此外,从历史经验看,供给放量扰动对债券收益率的影响更多体现在预期阶段,实际落地后的影响往往趋缓。中诚信国际研究院研究员谭畅对新华财经表示,以2024年情形为例,彼时的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初期,30年期与10年期国债之间利差曾一度扩大,但随着发行推进落地,相关利差逐步收窄。
数据显示,截至4月24日尾盘,30年期国债收益率较年初上行超5BPs至1.8825%,与10年期国债利差约在22.5BPs左右,在近一年内的高位徘徊,但较前几日有所收敛,反映出近期市场情绪已经提前做出调整。
浙商银行此前指出,目前的30年期-10年期利差处在近一年高位,超长债的交易结构并不算拥挤,长债超长债表现短期内仍比较稳定。西部证券固收首席姜珮珊则对新华财经表示,若后续利差突破28BPs的前高,可关注超长债“上车”机会。
编辑:王柘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去新华财经APP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