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谈金论策】深化上海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合作 共同打造金融强国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金融政策报告公众号 2024-06-07 15:19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提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作为世界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和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拥有全球重要的金融市场,既是金融强国建设的物理空间与城市承载,还是金融要素与产业市场发展的关键引领和基础支撑。上海和香港可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合作、协调发展,统筹金融开放与安全,共同助力打造国家金融核心竞争力。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三大优势

1992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正式成为国家战略。经过30多年的建设发展,上海基本建成了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当前正迈向全面提升能级的3.0版本阶段。

第一,金融市场日益完善的发展格局。从市场要素来看,上海形成了集聚股票、债券、货币、外汇、商品期货、金融期货、黄金、保险、票据、信托等门类齐全的金融市场,汇集了金融产品登记、托管、结算、清算等领域的众多金融基础设施,推出了一系列重要金融产品工具。从市场定价功能来看,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上海人民币汇率指数、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上海金”“上海油”等均成为相关领域的主要参照指标。从支付功能来看,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全球清算对手方协会等重要清算机构落户上海;上海已成为全球交易规模最大的银行卡交易清算中心。从风险管理功能来看,上海期货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中国外汇中心分别推出各种期货、期权品种,风险管理工具不断丰富;中央结算公司建设债券担保品专业化平台,上海清算所推出外汇即期、远期、掉期等集中清算业务,风险防范能力进一步增强。上海在全国率先开展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期货保税交割、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和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等创新业务试点。综上可见,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全球人民币在岸中心,在金融产品、基础设施等市场要素上不断丰富,在定价、支付、风险管理等市场功能上不断完善。

第二,金融与科创双中心的联动效应。《上海市“十四五”规划》提到,在“十三五”期间,上海在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面形成基本框架。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全面推进,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4.1%左右,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0件左右,大飞机、蛟龙号深潜器等重大创新成果问世,上海光源等一批大科学设施建成。作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的龙头,上海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深厚的基础与广大的国际影响力,与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功能联动共振。上海证券交易所推出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并对重点产业、中小微企业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上海的科创中心定位推动着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而金融也是支持科创中心建设的核心要素。

第三,自贸区先试先行的金融创新。自2013年上海自贸区挂牌以来,上海市累计发布了十一批共计160个自贸区金融创新案例。第一批金融创新案例于2014年发布,首个案例涉及利率市场化创新;第二批案例首次提及外汇管理改革和人民币跨境使用;第三批案例首次涉及保险行业创新;第五批案例中,则首次出现科技金融创新和监管创新。近期的自贸区金融创新包括创设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在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自贸试验区银行业务创新监管互动机制、航运保险产品注册制等方面率先探索。在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中也率先实施优质企业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境内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一次性外债登记等一系列创新举措。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先行先试的效应显著,上海金融开放枢纽门户地位更加凸显,国际联通交流持续扩大。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三大优势

作为全球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香港不但是金融服务的首选地点,也是许多金融机构的所在地。香港金融市场在有效、透明,以及符合国际标准的监管下运作。香港回归以来,在国家的强力支持下,多次成功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和疫情冲击,金融业蓬勃发展。凭借“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坚韧、稳固,并获得了国际广泛认同。

第一,跨境资金自由流动的便利。香港在跨境资金自由流动上相比上海有较大的便利,这种便利来源于香港拥有独立的货币以及实施联系汇率制。联系汇率制是维持香港货币与金融稳定的基石,而这个机制的公信力由其本身的透明度、充足的外汇储备、审慎的财政政策框架、稳健的金融规管和监管,以及经济的高度开放性和灵活性所支持。根据国际金融“不可能三角”理论,如果一个经济体坚持货币政策独立性、实施有管制的浮动汇率,则无法实现资本自由流动;而香港选择了放弃独立的货币政策,采用联系汇率制保持汇率稳定,从而可以实现资本的自由流动。香港是全球最大的人民币离岸业务中心,是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的枢纽,离岸人民币在香港的资金池高达约1万亿元,2023年的数据显示香港处理了73.16%的离岸人民币支付,远远领先于英国(5.51%)和新加坡(3.81%)。香港金融业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我国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独立的财税政策。税收制度方面,香港的税率较低。香港以地域为征收税项的基础,只对来自香港的利润及收入征税。香港不设增值税和营业税,主要直接税是利得税(企业所得税)、薪俸税(个人所得税)和物业税。香港采用分级进步税率制,为个人和企业提供了更具竞争力的税率。对于企业而言,标准税率为16.5%,而个人所得税税率在2%至17%之间。一些国际企业选择在香港注册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享受到更多的税务优惠政策。香港设有多项税项扣除,包括研发支出、资本支出和雇主招聘计划等。香港还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协议,以确保企业在国际交易中避免重复征税的问题。得益于香港开放的经济政策和稳定的税收制度,香港的税收体系为跨境贸易和全球企业在香港的运作提供了诸多优势。

第三、灵活创新的金融监管体系。相对于上海,香港的金融监管体系与内地保持相对独立,在推行制度创新方面自主性和灵活性更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的具体措施受到中央及地方金融监管部门等多部门共同监管。而香港的金融监管体系与内地保持相对独立,在推行制度创新上更加灵活,为一些新兴金融领域的发展提供了规范、宽松、良好的监管环境。比如,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吸引了许多虚拟资产领域的人才和初创企业落户。这在为金融创新带来很多潜在机遇的同时,也为监管带来了挑战。对此,香港特区政府及金融监管机构采取了兼容监管、发展、传统与创新的一系列措施,以确保虚拟资产行业有序发展和运作,并应对在投资者保护及防控洗钱风险等方面的挑战。由此可见,香港在金融监管体系上自主性和灵活性更强,在一些新兴金融领域更易推行平衡发展与风险的监管创新试点。

深化上海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五大领域合作

目前,上海和香港作为全球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从金融中心指标具体排名上看,发展水平位居世界前列。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充分突显了上海和香港在国家金融强国建设中的重要和特殊地位。从我国建设金融强国的战略目标和内在要求上看,香港和上海还有着新的功能任务与新的发展空间,双方应携手同行,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形成整体合力,共同服务国家战略,发挥更加强大的金融“火车头”作用。

一是科技金融领域。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等“五篇大文章”。在金融助力实体经济,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上海与香港可以发挥各自优势,更加深度融合发展。国际科创中心和金融中心往往相互成就,例如纽约湾区正成为美国继旧金山之后的第二大科技创新产业聚集区。上海与香港在科创与金融上的深度融合,可以更好发挥金融助力实体经济的优势,共同谱写科技金融大文章。在科技创新领域,香港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可以到上海进行市场转化,进而辐射内地;上海的产品和技术解决方案能借力香港“出海”,进而布局全球市场。在科技金融领域,上海作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的龙头,可以提供更多优质的科技创新投资标的;香港可以发挥其跨境资金流动便利与独立财税政策的优势,在海外融资、上市政策、税收政策、跨境支付等方面给予科创公司更多的便利和优惠。

二是金融市场领域。上海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有着深厚的合作基础与广阔的合作前景。从货币市场来看,上海作为全球人民币在岸中心,在金融产品、基础设施等市场要素上不断丰富,在定价、支付、风险管理等市场功能上不断完善;香港作为全球人民币离岸中心,在跨境资本流动、离岸贸易、外汇期货等方面独具优势。如果离岸中心和在岸中心能够密切合作,通过两个国际金融中心的合作发力,对于人民币的国际化也会有极大的支持作用。在资本市场方面,此前“沪港通”“债券通”“互换通”等在市场联通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未来可以进一步扩大两个国际金融中心之间互联互通的范围,形成更大的协同效益。同时,要为互联互通创造更好的环境,形成更好的措施和安排,包括机构合作、业务对接、信息数据畅通等,将上海与香港两个国际金融中心的资本市场互联互通落实到位。

三是绿色金融领域。绿色金融作为金融领域的新赛道,上海与香港可加强两地在绿色金融产品研发、服务、创新和监管等方面的合作。2021年10月发布的《上海加快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施意见》中提出,上海到2025年基本确立国际绿色金融枢纽地位。随着《上海市转型金融目录(试行)》的出台,以及上海绿色金融服务平台上线,上海正将绿色融入城市发展全过程,加快打造上海国际绿色金融枢纽。香港已成为亚洲绿色金融枢纽。香港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占亚洲市场的1/3;ESG(环境、社会和治理)与气候变化信息披露方面,香港是亚洲地区最早对上市公司实施强制信息披露要求的市场之一;在平台建设方面,香港推出展示可持续债信息的Stage平台与提供港币、人民币双币种结算服务的国际资源碳市场Climate平台。可见,利用各自在绿色金融方面的发展基础和优势,上海与香港可以在标准制定、产品创新、监管政策上形成合力,加快拓展两个中心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新赛道建设,在绿色金融的国际领域中发挥更大作用、做出中国贡献。

四是保险领域。香港的保险业传统基础雄厚,国际化优势突出;上海则充分发挥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积极探索新产品试点。保险业在巩固香港全球金融中心地位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香港是全球最开放的保险中心之一,是全亚洲保险公司最集中的地方,全球20大保险公司中,有13家在香港获得授权经营保险业务。根据香港保监局的数据,2023年全年内地访客赴港投保保费达589.71亿港元,同比飙升28倍。在上海,保险业发展更突出地体现在试点探索上:全国首家外商独资人身保险公司友邦人寿2020年落户上海;上海在全国率先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业务试点;率先探索针对科创企业推出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与新材料保险等科技保险服务,率先开展航运保险产品注册制改革等。对于香港来说,可以充分发挥背靠内地的市场优势推动保险业的进一步发展;对于上海来说,香港在保险业的传统基础与国际化也值得学习借鉴。此外,沪港金融合作第九次会议提出,保险业方面,沪港可就“一带一路”项目风险管理、专属自保保险、保险相连证券等发展议题促进业界交流合作。

五是金融科技领域。上海和香港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两个金融中心共同发力,形成更好的协作。香港金融管理局在2021年6月8日公布“金融科技2025”策略以推动香港金融科技发展,其中包括全面推展银行数字化、加深央行数字货币研究、发挥数据基建潜能、扩展金融科技人才库、善用资源政策支持发展等五大主要范畴。上海市委金融办常务副主任周小全近日表示,上海将尽快出台全球金融科技中心新一轮建设方案,其中着重提到开展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积极拓宽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着力强化数字金融产业集聚、营造优良数字金融生态体系等四个方面。目前上海在自贸区的金融科技创新以及普惠金融和数字金融的金融科技上取得积极进展;香港在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绿色证券代币化及监管创新等金融科技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上海与香港可以积极在金融科技规划的共同领域进行合作,并加强两地金融科技企业交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升中国在金融科技领域的国家竞争力。

坚持统筹金融开放与安全

金融是大国博弈的必争之地,上海和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处在中国金融开放的重要前沿和全球金融交易的核心节点。《习近平关于金融工作论述摘编》指出:“纵观历史上和当今的金融强国,都具有高度开放的特征。我们要通过扩大对外开放,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和规则影响力,但必须以我为主,稳慎把握好节奏和力度。”

面对当前变化与调整中的国际金融体系和金融环境,汇聚香港和上海两大国际金融中心的合力对建设金融强国意义重大而深远。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面着力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的同时,也要牢牢守住安全风险底线,坚持统筹金融开放与安全。一方面,要全面加强金融监管,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上海和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作为开放的前沿,越开放越要重视安全。坚持金融安全底线思维,在扩大金融开放、推进金融创新的同时金融监管能力必须跟得上。另一方面,要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畅通。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需要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开放的过程中,盯住关系国家和区域安全的科技、产业、金融等领域和重大基础设施。上海与香港都要加强全过程风险防控,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畅通,更好维护国家安全。

(作者: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金融政策报告》项目执行负责人 何海峰,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国金融政策报告》项目实习生杨雨佳。本文发表于中国金融政策报告公众号)

 

编辑:杜少军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去新华财经APP看全文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