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11月13日电 题:“十五五”时期:金融的新征程、新使命—— 金融强国战略下的时代考
作者: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十五五”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 周道许
“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既处战略机遇期,也面临“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环境。全球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大国博弈聚焦金融领域,竞争延伸至规则、标准、技术及货币体系等维度。在此背景下,党中央擘画了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宏伟蓝图。
金融强国的核心是从“金融大国”到“金融强国”的质变。我国银行业保险业总资产超500万亿元,银、证、保市场规模居世界前列,但金融强国更需质量卓越、结构优化、韧性强大、影响力深远,其核心支撑是“六个强大”—— 强大的货币、中央银行、金融机构、国际金融中心、金融监管和人才队伍。根本任务是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围绕科技、绿色、普惠、养老、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发力,让金融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孵化器”与 “加速器”。
“统筹发展与安全”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方法论,二者辩证统一:安全是发展的前提,无金融稳定则发展成果易失;发展是安全的保障,无高质量发展则金融体系易脆弱。“十四五”时期我国抵御多重冲击、守住系统性风险底线,正是这一方法论的实践成果。“十五五”期间,需将“统筹”贯穿金融工作全程,在发展中化解风险,在守底线中谋高质量发展。
一、“十五五”时期:金融强国六大支柱的安全发展路径
金融强国是有机整体,银行、证券、保险、地方金融、金融科技与资产管理六大领域各担关键角色,“十五五”时期推动其安全发展是筑牢根基的必然要求。
银行业:筑牢金融强国“压舱石”
银行业作为金融体系主体,总资产近470万亿元,是“压舱石”。“十五五”时期,银行业从 “高速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面临净息差收窄、重点领域风险化解、产业链重构等挑战,需走好三条路径:
1.深化结构性改革,建风险防范长效机制:发展上,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三大工程”,推动房地产行业转型;安全上,市场化法治化化解房地产存量风险,建财政与金融风险“隔离墙”,推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打破隐性担保预期。
2.提升体系韧性,应对外部复杂变化:发展上,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硬科技”领域支持,培育新质生产力;安全上,强化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功能,提升全球覆盖面,建海外资产系统性保护机制,应对金融制裁与“长臂管辖”。
3.驾驭技术变革,同步推进数字化与安全:发展上,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创新产品服务,提升风险管控智能化水平;安全上,将数据安全升至战略高度,推进金融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自主可控,定国产化替代路线图,构建网络安全纵深防御体系。
证券业:激活金融强国“动力源”
强大的资本市场是金融强国核心标志,是资源配置、支持创新、形成“耐心资本”的“动力源”。“十五五”时期,我国直接融资比重待提升,券商“大而不强”、投资者结构待优化,需走好三条路径:
1.夯实市场根基,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发展上,支持优质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做优做强,培育全球竞争力企业;安全上,深化注册制改革,压实发行人“第一责任”和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执行常态化退市机制,畅通“出口关”,实现优胜劣汰。
2.优化行业生态,育一流投行与平衡市场力量:发展上,支持头部券商打造国际竞争力“航母级”投行,发展“买方投顾”模式,解决“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痛点;安全上,通过税收优惠、长周期考核引导长期资金入市,优化投资者结构,加强对程序化交易、高频交易的穿透式监管,防范市场“闪崩”。
3.增强战略主动,掌定价权与话语权:发展上,依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发展人民币计价的大宗商品期货市场,争夺国际定价权;安全上,完善金融衍生品市场,为企业和机构提供汇率、利率风险管理工具,应对“金融武器化”威胁。
保险业:强化金融强国“保障网”
保险业是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十五五” 时期面临“利差损”、供给结构失衡、传统风险分散机制失灵等挑战,需走好三条路径:
1.构建可持续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发展上,深化负债端供给侧改革,回归保障本源,发展“保险 + 健康管理”“保险 + 养老服务”新模式;安全上,强化资产负债匹配刚性约束,负债端审慎定价,资产端稳健投资,守住偿付能力风险底线。
2.创新产品服务,做养老与健康金融文章:发展上,在个人养老金体系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开发长期养老产品,推动保险服务向健康全链条延伸;安全上,通过税收优惠激励短期储蓄向长期保障资产转化,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应对人口老龄化。
3.构建自主可控风险分散体系:发展上,创新网络安全保险、气候变化相关保险等新型产品,服务“双碳”目标和数字化转型;安全上,做强国家再保险公司,发展巨灾债券、保险连接证券等风险转移工具,降低对国际再保险市场依赖,掌风险分散主动权。
地方金融:夯实金融强国“地基”
地方金融机构是金融体系“毛细血管”,服务县域经济、小微企业和“三农”。“十五五”时期需“治本”,解决公司治理不完善、风险关联不当、数字化滞后等问题,需走好三条路径:
1.深化改革与治理,夯内生稳定性:发展上,坚守“服务地方、服务小微、服务社区”定位,走特色化、差异化道路;安全上,以“减量提质”为目标,推进市场化兼并重组,清理“问题股东”,强化“三会一层”制衡,建现代金融企业制度。
2.构建新型政银关系,断风险关联:发展上,围绕地方战略和优质项目提供市场化融资,实现金融与地方经济良性互动;安全上,推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彻底市场化转型,压实地方党委和政府属地风险处置责任,健全央地协同机制。
3.推动“平台赋能”数字化转型:发展上,搭建区域性“金融云”和“联合风控平台”,降低中小机构技术成本;安全上,地方监管部门用监管科技建区域性风险监测预警大数据平台,实现风险 “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
金融人工智能:打造金融强国“护城河”
人工智能是金融未来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十五五”时期我国金融AI应用拓宽,但面临核心技术“卡脖子”、模型风险、法律伦理滞后等挑战,需走好三条路径:
1.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发展上,鼓励产学研用结合,研发自主知识产权金融 AI大模型和开源框架,参与全球治理规则制定;安全上,集中攻关高端 AI芯片、先进算法等“卡脖子”环节,建国家级 “金融 AI算力网”,保障极端环境下金融稳定。
2.健全内部治理体系:发展上,实施人才计划,培育金融与 AI复合型人才;安全上,应用可解释性AI破解“黑箱”难题,建模型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构建金融 AI 安全攻防实验室,防范系统性风险。
3.完善法律与伦理约束:发展上,推广“监管沙盒”等敏捷治理工具,为创新提供安全“试验田”;安全上,加快《人工智能法》立法,机构内设 AI伦理审查委员会,建算法公平性审计机制,确保金融服务公平普惠。
资产管理:畅通金融强国“循环”
资产管理行业是连接实体经济与社会财富的枢纽,“十五五” 时期需巩固“资管新规”成果,应对“刚性兑付”惯性、“影子银行”风险回潮、产品同质化等问题,需走好三条路径:
1.巩固改革成果,育成熟资管文化:发展上,加强投资者教育,普及净值化、风险自担理念,引导长期理性投资;安全上,保持穿透式监管高压,打击监管套利,防止“影子银行”死灰复燃。
2.深化供给侧改革,提核心能力:发展上,走差异化、精品化道路,构建核心竞争力,推动向“买方投顾”转型;安全上,规范“短钱长投”行为,发展长期限、封闭式资管产品,提升金融体系稳定性。
3.服务国家战略,争全球话语权:发展上,引导机构发挥“耐心资本”作用,支持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基金发展,服务“硬科技”初创企业;安全上,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 ESG 评价与投资体系,掌绿色金融、转型金融标准制定权,服务“双碳”战略。
二、“十五五”时期:构建与金融强国相匹配的现代治理体系
为护航金融强国建设,“十五五”时期需从制度、技术、市场三个层面协同发力,构建现代金融治理体系:
首先是制度保障层面,核心目标是完善顶层设计、强化法治根基。具体而言,一是加快《金融稳定法》《人工智能法》等关键立法,将风险处置、技术应用纳入法治化轨道;二是健全宏观审慎框架,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提升对交叉性、传染性、新型技术风险的识别与应对能力;三是理顺央地权责,建立权责对等、激励相容的央地金融监管与风险处置责任机制,杜绝监管真空和推诿扯皮。
其次是技术战略层面,核心目标是实施“非对称”赶超、筑牢安全屏障。一是设立国家级金融核心技术攻关重大专项,集中力量在高端AI芯片、底层算法、安全数据库等“卡脖子”环节取得突破;二是支持建设国家级金融AI算力网和行业级数据要素共享平台,降低中小机构创新门槛,提升全行业技术水平与安全韧性;三是主动构建并向外推广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科技、数据治理、ESG 评价等标准体系,从规则接受者向规则制定者转变。
第三是市场发展层面,核心目标是深化供给侧改革、优化资源配置。一是改革金融机构的绩效考核与高管薪酬机制,从过度注重规模扩张、短期利润,转向更看重服务实体经济质量、长期价值创造和风险控制成效;二是通过税收递延、长周期考核、放宽投资限制等综合性政策包,引导养老金、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深度参与资本市场;三是通过牌照管理、收费模式改革、监管引导等方式,推动资产管理行业向真正的 “买方投顾” 转型,从根本上重塑行业信任生态。
三、“十五五”时期:迈向发展与安全有机统一的金融强国
“统筹发展与安全”是金融强国建设的核心逻辑,六大领域相互依存、构成有机整体:银行业是骨骼,证券业是动脉,保险业是免疫系统,地方金融是肌体末梢,金融科技是中枢神经,资产管理是血液循环,需系统谋划、一体推进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
展望未来,实现发展与安全有机统一,建设金融强国需把握三大战略支点:一是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既完善国家层面监管规则、宏观审慎框架和战略规划,也通过“监管沙盒”激发市场与地方创造性,实现“管得住”与“放得活”统一;二是坚持技术创新与制度建设相协同,以金融科技为引擎,同步完善法律、监管、伦理“刹车”系统,确保创新服务国家与人民;三是坚持风险防范与改革开放相统一,先练“内功”化解存量风险、筑跨境资本监测“堤坝”,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全球竞争中培育世界级机构,增强金融韧性与竞争力。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只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践行“统筹发展与安全”方法论,“十五五” 期间必将为金融强国建设打牢基础。2030年,一个强大、稳健、开放、包容的金融强国将屹立于世界东方,为民族复兴提供坚不可摧的金融支撑。
编辑:杜少军
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去新华财经APP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