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生态建设助力山西文旅事业蓬勃发展

新华财经 2025-11-07 16:22

新华财经北京11月7日电(分析师郭桢)近年来,山西大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建设,促进生态和旅游协同发展,激发文旅消费活力、搭好文旅消费平台、打造高品质文创产品,持续优化和拓展文旅消费场景,助力山西旅游再攀高峰。山西旅游热度持续升温,太原、大同、运城三大旅游热点门户城市表现抢眼,晋祠、平遥、云冈石窟等景区持续火爆。

一、山西文旅业亮眼的成绩单

山西旅游资源丰富,截至2024年年底,山西省A级旅游景区共计451家,比上年增长61家;省级以上度假区64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家,各市积极开展了省级度假区创建。

近年来,山西文旅市场持续升温,“假日经济”热力十足。据山西省文旅厅发布的《2024年山西省旅游业大数据报告》显示,2024年全省国内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27.24%,旅游总花费同比增长36.03%。山西省过夜游客占比从前年的35.04%升至40.11%,过夜游客的人均花费突破了1500元。

数据显示,来晋游客的花费去向是长途交通、购物、餐饮,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山西省的游客当中,省内游客占七成,省外游客占三成。省外周边客源市场稳定,排名前十的客源地是河南、河北、陕西、北京、山东、内蒙古、天津、江苏、湖北和安徽。从游客年龄和性别来看,山西省旅游市场的游客呈现显著的“年轻化”与“她经济”特征。数据显示,18岁至35岁的游客占比高达61.49%,成为旅游消费主力军。45岁以下的游客比例同比增长18.01%。女性游客占比52.76%,连续两年超过五成。

《携程2025国庆中秋双节旅游报告》显示,山西假期整体订单量同比增长12%,高于全国均值,主力客源地高度集中于“高铁3小时朋友圈”——北京、西安、上海、天津、石家庄5城贡献60%客流,其中北京游客占比达23%,平均提前18天锁定“云冈石窟+平遥古城”双世界遗产联票。

飞猪平台数据显示,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山西的旅游预订量同比大增,其中门票、租车预订量同比分别增长35%、50%,当地玩乐预订量同比增加超10倍。

热门景区呈现“博物馆、古建、夜秀”三轮驱动——晋祠博物馆、山西博物院、太原古县城包揽日间流量。夜间“晋阳湖大型水秀”搜索热度环比节前增200%,成为留住过夜客的流量密码。

二、生态建设推动文旅产业发展

山西文旅产业交出的亮眼成绩单得益于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独一无二的自然风景和丰富多彩的人文资源,更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持续发力。为推动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山西以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开展综合治理,促进了生态建设和旅游业发展“双提高”。

近年来,山西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让蓝天白云和碧水青山成为常态,让人们共享生态环境变好带来的幸福感。生态环境是重要的旅游资源,随着山西旅游业的发展,在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更加意识到生态环境重要性。

“十四五”以来,山西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绿色山西迈出坚实步伐。2023年6月,启动了“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计划用三年时间,对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进行全流域、全方位治理。“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在聚焦水质改善目标的基础上,衔接水网建设、防洪能力提升、黑臭水体治理等多种类型,通过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水陆域一体谋划,治污、调水、清淤、增湿、绿岸一体实施,取得了初步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如今,285个子工程已完工230个、完工率达到80.7%。

山西省以绿色转型为核心,通过优化能源结构、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动清洁运输和新能源替代等举措,全面推动经济社会低碳发展。“十四五”以来,山西省淘汰落后煤电机组332.1万千瓦;完成现役煤电机组“三改联动”7382万千瓦,建成投运6台百万千瓦机组,60万千瓦及以上煤电机组占比达到50%;全面关停4.3米焦炉,累计淘汰焦炉产能4710万吨,焦化行业常规机焦炉全部为5.5米及以上先进产能;钢铁行业压减粗钢产能306万吨,钢铁先进产能占比提高至62.3%;水泥熟料限制类工艺装备全部退出。新能源利用率连续6年超过97%。做好“绿色能源+”和绿电大文章,2024年外送绿电量75.4亿千瓦时,位居全国第一。

促进生态和旅游协同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为旅游业的持续、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如今的汾河,河水清澈,沿岸风光旖旎,成为生态之河、幸福之河。良好的生态环境成具有竞争力的发展优势,生态保护催生了绿色产业的蓬勃发展,生态旅游成为山西新的经济增长点。

生态建设助力山西文旅事业蓬勃发展.pdf

 

编辑:杜少军

 

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去新华财经APP看全文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