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9月26日电(分析师侯汶姗)在科技创新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核心要素的时代背景下,资本的“耐心”正在成为突破技术瓶颈、培育产业动能的关键支撑。而作为国民经济的压舱石,国有企业主动扛起培育耐心资本的战略使命,通过长期主义布局与价值投资实践,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稳定持久的动力。
一、耐心资本提出的背景与逻辑
耐心资本的提出并非偶然,而是我国经济转型与科技突破双重需求催生的必然结果。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将“发展耐心资本”作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的重要内容;2024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推动国资出资成为更有担当的长期资本、耐心资本”;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壮大耐心资本”。这一系列部署既回应了科技创新的融资痛点,也为资本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使耐心资本从学术探讨走向政策实践的前沿。
从经济发展阶段来看,我国正处于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关键时期,培育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不同于传统产业的短期回报模式,新质生产力所依赖的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具有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的天然属性,与追求短期盈利、快速退出的传统资本运作逻辑形成天然矛盾,市场急需能够承受短期波动、陪伴创新成长的资本形态。
从资本供给现状来看,我国资本市场长期存在短期化现象,民间资本因风险承受能力有限,往往对长周期科技项目望而却步。而国有企业凭借其独特的功能定位,既拥有追求长期业绩的意愿,又具备承受短期波动的能力,天然成为培育耐心资本的核心载体。这种以长期价值创造为目标、对风险具有高容忍度、能够跨越经济周期的资本形态,正是破解“卡脖子”难题、培育新兴产业的关键所在。
二、培育耐心资本的四重价值
国有企业培育耐心资本,不仅是自身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壮大的重要保障,具有多重战略意义。
其一,破解科技创新融资瓶颈的关键抓手。科技创新的 “死亡之谷”往往出现在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资金需求大、盈利前景不明,传统金融产品难以覆盖。2024年12月,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出台政策,推动中央企业创业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明确提出中央企业创业投资基金存续期最长可达15年,较一般股权投资基金延长近一倍,能够为科技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资金支持。这种长期稳定的“金融活水”,有效缓解了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难题。
其二,彰显国企担当的核心体现。相较于民间资本,国资国企在资金规模、风险承受能力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能够将社会责任纳入投资决策,为实现战略目标牺牲部分短期利益。通过将国有资本的战略使命与耐心资本的价值创造能力深度融合,国有企业正成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稳定器”和新兴产业培育的“孵化器”。
其三,凝聚社会资本合力的重要纽带。一方面,国资国企通过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国家战略领域集中投资,明确了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另一方面,通过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实践,降低了社会资本的投资顾虑,引导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长期创新领域。
其四,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关键路径。通过建立适应长期投资的评价体系,完善容错容亏机制,国有企业正逐步打破短期业绩导向的束缚,实现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型,这与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目标高度契合,为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提供了新动能。
三、地方国企培育耐心资本的多元路径
从理论层面厘清培育耐心资本的重要意义后,更需要从实践中寻找答案。在国家战略指引下,全国各地国有企业结合区域产业特色,探索出各具特色的耐心资本培育路径,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作为中国创新之都,深圳国资国企率先探索耐心资本培育模式,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深圳经验”。深圳市属国企深创投集团将“卡脖子”清单转化为投资清单,截至2024年12月底,深创投集团90%以上资金投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前沿硬科技领域,累计投资额超1000亿元。为助力企业跨越“死亡之谷”,深圳设立全国规模最大的100亿元天使母基金,由深投控和深创投联合管理。截至2024年9月,该引导基金承诺出资总额超1000亿元,子基金决策总规模超4700亿元,总体放大倍数4.5倍,累计投向初创期及早中期企业数量超过2300家、占比超过81%。而在深圳市政府引导基金的持续助力与长期扶持下,超过800家获得投资的企业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200家已投企业成长为“独角兽”企业,为深圳市的创新创业生态注入强劲动力,有力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长三角地区国有企业以产业链强链补链为核心,推动耐心资本向关键环节集中。其中,上海构建多元化国资并购基金矩阵,打造总规模达500亿元的产业转型升级二期专项基金,同时运作规模达1000亿元的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强化对战略性项目及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投资力度。依托“长期资本+并购整合+资源协同”的创新模式,充分发挥并购基金效能,加大对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保障优质招商项目的资金需求。
安徽国有企业依托省内科教资源优势,探索出“科技+资本”的耐心培育模式。在“科技—产业—金融”体系中,安徽围绕十大新兴产业方向,以十大新兴产业引导基金为主体、以国资“6+1”基金为协同、以“一产业一基金”为模式的产业基金体系,形成“基金促进产业、产业反哺基金”的良性循环体系,总规模超3000亿元。截至2024年底,安徽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体系累计设立母子基金154只、实缴规模合计616.23亿元,累计投资项目637个。“清科私募”数据显示,在皖落地的私募基金共2254只,其中天使投资基金54只,创业投资基金780只,产业投资基金1420只。
西部国有企业结合区域优势,将耐心资本投向特色新兴产业领域。成都高新区已构建“资助—种子—天使—创投—产投—并购”的全生命周期资本支持服务体系,累计组建24只医药健康方向基金,规模达340亿元,累计为海枫生物、至善唯新等30余家区内企业提供贷款授信近10亿元。
从南海之滨到长江之畔,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内陆,国有企业正以多元化的探索、长期化的投入,让耐心资本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孵化器”和“助推器”。随着考核机制的持续优化、容错体系的不断完善,国有耐心资本的活力将进一步释放,在科技自立自强、产业升级转型的征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编辑:杜少军
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去新华财经APP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