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安徽抓住机遇布局未来产业

新华财经 2025-07-18 15:34

 

新华财经北京7月18日电(分析师郭桢)安徽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把握未来产业发展主动权,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在量子信息、聚变能源、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精心布局、精耕细作,推动未来产业成形起势。未来产业成为安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创新驱动是安徽发展的核心引擎。

一、布局未来产业重点领域 政策赋能推动科技创新

未来产业是指由前沿技术驱动、当前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并存的前瞻性新兴产业。安徽坚持因地制宜、前瞻布局、创新驱动、应用牵引、分类推进、开放协作的发展原则,根据新技术新趋势进行动态调整、梯次培育,引导特色化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推进集聚集群化发展。

2024年11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安徽省未来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安徽聚焦量子科技、空天信息、通用智能、低碳能源、生命科学、先进材料、未来网络等7个重点领域和第三代半导体、先进装备制造、区块链、元宇宙等N个兼顾发展领域,坚持动态调整、滚动培育,实施“7+N”未来产业培育工程,完善“源头创新—技术转化—产品开发—场景应用—产业化—产业集群”的培育链路,着力打造创新引领、自主可控、竞争力强的未来产业体系。聚焦上述领域,既与国家对于未来产业的布局作了衔接,又充分考虑了安徽现有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基础。

安徽围绕未来产业技术、平台、项目、产品、应用、场景、先导区、耐心资本、金融服务等各方面出台支持举措,帮助企业在技术研发和市场开拓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在先导区建设方面,对纳入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筹建名单的,结合筹建任务完成情况,省级给予所在市最高1000万元奖补资金;在试验验证能力建设方面,支持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未来产业概念验证中心、中试验证平台,按其固定资产投资给予最高500万元补助;在应用场景建设方面,每年遴选一批省级标杆应用场景和商业化应用解决方案,每个给予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引导国资国企培育壮大耐心资本、长期资本,推动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等。

安徽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力量,突出科技创新对未来产业的推动牵引作用,支持原创技术策源、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协同发力。发挥战略科技力量作用,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原创成果供给。安徽实施省重大产业创新计划,在能源、信息、环境、健康等领域实施产业链协同攻关,全力解决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建立前沿技术创新培育工作机制,对前沿技术进行开放式全量发现、常态化遴选优选、梯度式培育转化。统筹用好政府资金、科创金融,加快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募投运营,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向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围绕工业、教育、医疗等领域,安徽开放“人工智能+”场景机会300余项,培育出埃夫特、芯动联科、智象未来等一批细分赛道领军企业,集聚人工智能规上企业894家、产业链关联企业1.2万家。

安徽明确要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未来技术策源地、未来场景应用地和未来产业集聚地。争取到2027年,未来产业创新策源、转化孵化、应用牵引、生态营造的体制机制初步形成,未来产业规模力争突破2000亿元;到2030年,形成未来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部分领域实现全球引领,未来产业规模力争达到5000亿元。

二、实现科技与产业的双向奔赴

在布局未来产业发展顶层设计上,安徽做到“因地制宜”避免“一窝蜂”式的盲目上项目。科学系统规划核心技术研发、产业协同、场景落地等方向,实行细分赛道“一业一策”。安徽大力支持开展产学研用合作,促进更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动龙头企业创新引领,培育融通发展的未来产业企业梯队,推动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协同创新,打造一批标志性产品。在大科学装置建设运行过程中,会形成一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把这些成果通过二次开发应用到新领域,实现其产业化,达到科技与产业的双向奔赴的效果。

近日,在合肥未来大科学城启动总装的BEST装置,参照太阳发光发热的原理实现可控核聚变,是大众口中的“人造太阳”,也是科学家眼里的“终极能源”。BEST装置建设主体单位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董事长严建文介绍,BEST装置是一个巨大的商业应用场景,零部件数量以百万计。

而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多次刷新世界纪录,“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牵引前沿探索……聚木成林,合肥布局建设的13个大科学装置集群形成独特引力场,累计孵化科技型企业近50家,带动相关未来产业蓬勃发展。

2024年,科大讯飞获近10年人工智能领域首个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科大讯飞品牌市场中心副总经理董斌说:“在技术领域,我们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同时,企业通过“AI+教育”“AI+医疗”等强化应用场景创新,为产业赋能、惠及民生。

智象未来(合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梅涛指出,目前的大模型创业需要一手抓技术,一手抓商业化。企业自主研发的HiDream—I1模型,开源24小时内就登顶全球权威榜单,在图像质量、语义理解、艺术表现三大维度刷新行业纪录。

在芜湖市湾沚区,12年前的一片荒地如今崛起为现代化航空小镇。步入园区,飞机发动机、复合材料再到航电系统、螺旋桨,方圆数公里内就能找到制造通航飞机的全部国产供应商。从零部件生产到整机下线试飞,这里是全产业链,不出园区实现整架飞机的完整制造。这座芜湖航空小镇,国产通航飞机整机生产线高速运转,织就低空经济的“空中路网”。

量子科技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前沿领域。合肥是中国最早系统布局量子科技研发及产业化的城市之一,仅在合肥市高新区的云飞路上便集聚了30余家量子科技龙头企业。在合肥全市,量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已有近90家,居全国首位。围绕量子产业,合肥市已初步构建了从基础研究、核心技术攻关到工程化、产业化的完整生态链。2024年,该市在量子产业链实现营收近14亿元,同比增长21.6%。在蚌埠传感谷,全国首条8英寸MEMS晶圆生产线日夜不停,为智能世界铸造“感知神经”。

在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方面,安徽支持阜阳、亳州等市率先打造专用车生产基地,提升皖北专用车生产规模,开展“走进主机厂”“走进沪苏浙”等活动,推动皖北零部件企业成长为“链主”“群主”企业,加强企业垂直整合。加快阜阳弗迪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力争产业规模达1800亿元。

安徽抓住机遇布局未来产业.pdf

    

 

 

 

编辑:杜少军

 

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去新华财经APP看全文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