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宏观洞见】银行保险机构聚力做好养老产业投融资,助力养老保障事业健康发展

新华财经 2025-04-10 15:10

新华财经北京4月10日电(分析师王欣蕾)为推动银行保险机构积极开展养老金融业务,提升服务质效,支持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国家金融监督管理局近日印发《银行业保险业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在鼓励银行保险机构积极参与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的同时,引导银行保险机构通过加大银发经济领域信贷供给、丰富股权和债权投资方式,加强对养老产业的融资支持,并引导保险机构加强对养老产业的风险保障。

一、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做好养老金融服务,共同应对老龄化社会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人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不断增多。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为31031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2%,这一比例在2022年、2023年分别为19.8%、21.1%;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为22023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5.6%,这一比例在2022年、2023年分别为14.9%、15.4%。老年人口比重持续提升表明我国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发展养老金融是促进中国特色金融和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良性循环的关键着力点。根据2024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金融支持中国式养老事业 服务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养老金融是综合运用信贷、保险、债券、股权、理财等金融工具,满足社会成员的多样化养老需求,服务银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金融活动总和,包括养老金管理、银发经济融资与风险管理、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及老年群体金融权益保障等。银发经济融资与风险管理的核心要义在于鼓励金融机构用好多元融资工具,为做大养老服务业态、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发挥保险业风险保障功能,保障养老服务业平稳运行。

《方案》提出,未来五年,基本建成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与金融服务紧密衔接,相互支撑的融资和保险保障体系。银行信贷方面,支持银行机构合理确定贷款期限,科学运用循环贷款、年审制贷款、分期还本付息等产品服务,支持银发经济经营主体的合理融资需求;探索引入政府融资担保机制,有序扩大信贷供给。股权投资方面,支持资本实力较强、经营规范的保险机构,稳健有序投资养老机构、康复医院、专科医院,参与发展养老服务;在加强资产负债管理的基础上,结合自身能力,开展符合养老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银发经济项目投资和银发经济产业园区建设。债权投资方面,鼓励金融租赁公司等开展医养康养等设备融资租赁业务。风险保障方面,引导保险机构发展老年助餐、助浴等业态责任保险,丰富面向老年群体生活消费领域以及特定场所设施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责任保险和财产保险,发展养老机构综合性保险,提供专业化风险减量服务。

二、银行创新信贷资金管理方式,支持银发经济经营主体的合理融资需求

养老产业项目普遍规模大、资金需求量大、建设和投资回收周期长、回款风险高,存在融资难的问题。在用好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这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基础上,多家银行扩大对养老产业的信贷支持,推出了各具特色、贴近产业需求的信贷产品。例如,工商银行贵州省分行的“康养e贷”、农业银行上海市分行的“农银养老批次贷”、建设银行福建省分行的“养老服务贷”、交通银行河南省分行的“惠老展业贷”“惠老助力贷”。银行根据养老机构信用状况、资金需求情况、还款能力以及预期收益合理确定贷款授信额度。在银行加快产品创新的同时,政策支持银行机构合理确定贷款期限,科学运用循环贷款、年审制贷款、分期还本付息等产品服务,支持银发经济经营主体的合理融资需求。

循环贷款是授信额度在贷款有效期内可以进行循环使用的贷款方式,特点在于资金借出后随时归还,还款后立即恢复额度,可反复使用,好比一张“可充电的信用卡”。实施推广循环贷款可解决传统贷款“借一次、还一次、再借需重新审批”流程繁琐的问题,有效提高资金利用率。循环贷款适合借款人资金需求不稳定且频繁的情况,可能适合在养老产业的中小微企业实施推广,集中在养老服务、家政服务、养老平台软件开发等细分领域。银行实施推广循环贷款旨在为养老产业经营主体提供更及时、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补充流动资金,维持运营。循环贷款对银行来说可以实现对贷款资金回笼的有效控制,加强资金管理。

年审制是一种贷款管理方式,年审制贷款是贷款发放后,每年都需要进行审查的一种贷款制度,评估借款人财务状况和贷款资金使用情况,动态管理信贷风险,确保贷款安全性和合规性。年审制贷款的实施能缓解先前“贷新还旧”信贷制度给借款人带来的压力。实施推广贷款年审制的重要前提是银行风控能力的提高,根本在于控制养老产业商业模式风险,具体分为市场风险、运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三类。以康养项目为例,康养项目成败的关键在于商业模式是否行得通,也就是价值创造逻辑在市场验证过程中的风险控制问题,考验借款人的综合经营能力。康养项目的运营费用非常高,然而人流量没有那么大,主要原因在于中产家庭资产结构中房产挤压消费,可支配收入不足。是否有大量变现补贴康养项目运营和配套成本可能是采用年审制贷款管理方式评估借款人财务状况的重要方面。

养老产业民营企业融资需要解决“增信”问题,“担保增信”是地方政府为企业信贷融资提供的一种支持方式,‌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提高企业的融资成功率。《方案》提出,鼓励银行机构积极探索引入政府融资担保机制,有序扩大信贷供给。山东作为人口大省,不断探索创新支持养老事业发展,有效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作用,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2024年,山东投融资担保集团推出专项产品“鲁担养老服务贷”,通过政府、银行、担保机构三方联动,为民办养老机构提供低费率担保支持。截至2025年1月,该体系已累计为山东省20余家星级养老机构提供担保贷款9899万元,平均担保费率仅0.26%,显著低于市场水平。

三、保险公司采取重资产持有、股权投资等方式布局养老产业

保险资金主要来源于保费收入和资本金,特别来自于长期寿险保费收入,规模大、期限长、稳定性强,决定了保险资金“长钱长用”和“稳健投资”的特点。优质养老产业项目普遍规模大,建设和投资回收周期长,现金流具有长期稳定的特点,并且受资本市场周期影响较小,符合保险资金投资的特性。保险公司通常以股权基金投资方式助力养老产业发展,或重资产持有相关产业。例如,泰康保险早在2009年率先获得保险机构投资养老社区的试点资格,打造“泰康之家”医养社区,泰康之家社区养老居民大多都是由保险客户转化而来。

保险公司股权投资养老产业便于投资决策和投后管理,由于保险资金久期长,鲜少追求短期退出,“陪伴”养老产业成长,被投企业与保险主业的协同性更强,拓宽业务面,丰富利润来源。例如,‌人保资本股权投资有限公司作为中国人民保险集团旗下唯一保险私募基金管理人‌,不断探索通过股权投资带动投保协同的创新模式,通过投资树兰医疗、亚太医疗、一脉阳光等社会资本办医的健康医疗机构,开展多领域合作构建险医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投资颐家(上海)医疗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康养服务机构,在长护险业务拓展、智能监控等领域深化业务合作,推动保险服务升级;投资苏州同心医疗科技股份公司,支持养老科技创新,与寿险业务创新融合,以股权投资新技术带动保险新产品研发,提升保险产品竞争力。

四、发挥风险保障功能,保险公司积极发展老年业态责任保险

《方案》引导保险机构主要从保险产品创新方面发力,加强养老产业保险保障。逐步健全与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保险保障体系,针对产业发展特点和要求,进一步优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扩大保障范围,丰富保障责任,提高保障水平。保险机构要积极发展老年助餐、助浴等业态责任保险,丰富面向老年群体演出、体育、旅游、出行等领域,以及特定场所和设施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责任保险和财产保险。

养老机构责任保险是一种针对养老院、护理院、康复中心及类似养老护理服务机构设计的保险产品,旨在为养老机构因意外或疏忽导致的责任提供经济赔偿。养老机构责任保险被保险人是养老服务机构。积极发展老年助餐、助浴等业态责任保险需要政府部门的引导监督。以黄山市为例,2024年7月份,黄山市食安办等三部门联合发文在全市养老机构(老年助餐机构)全面推行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在当年已实现养老机构(老年助餐机构)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全覆盖,引导监督养老机构(老年助餐机构)集中采购、分散购买等形式依法规范投保,明确公办养老机构(老年助餐机构)的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投保费用支付渠道并且不得向供餐服务的老年人收取费用,加强对养老机构(老年助餐机构)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

老年意外险承保对象是中老年人,投保限制主要在于年龄,年龄越大,风险越大,保费越高。以旅游出行领域为例,被保险人的健康状况、旅行目的地风险等级、出行方式等因素也影响保费。平安保险关注养老事业,推出平安老人出境旅游保险等产品,发挥保险风险保障功能,保障老年人出行安全。平安老人出境旅游保险为老人出境游提供多方位保障,包括医疗费用、紧急救援、意外伤害、行李丢失等。在旅途中,如果老人不幸遭遇意外或突发疾病,保险公司将提供及时的医疗救助,包括住院费用、手术费用、药品费用等。同时,保险公司还会提供紧急救援服务,确保老人能够及时得到专业的救援支持。

银行保险机构聚力做好养老产业投融资,助力养老保障事业健康发展.pdf

 

编辑:杜少军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去新华财经APP看全文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