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苏州市吴江区地处江浙沪交界的长三角核心腹地,是江苏的“南大门”。2019年5月,吴江区与上海青浦区、浙江嘉善县全域纳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2021年、2022年,吴江区以扎实的三农工作成果蝉联江苏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第一等次。吴江工业经济实力雄厚、城乡融合发展水平高,具备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在前列、打造乡村振兴样本的良好基础。吴江的“江村”实践有助于把握并解决乡村振兴的痛点难点问题,对奋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一定启示意义。近期,我们陆续发布吴江乡村产业振兴十大案例,展现新时代鱼米之乡发展乡村经济、推进富民强村的良好风貌。
新华财经南京9月11日电(杨楠)吴江区现代农业产业园于2022年1月成功认定,成为苏州市唯一,也是江苏省首个以优质粮油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包含吴江开发区、汾湖高新区和平望镇3个片区,覆盖82个行政村,农户6.76万户,总面积84.59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7.05万亩。产业园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突出重大项目建设,围绕水稻和油菜两大主导产业,坚持念好“融、智、优、富”四字经,以产业园的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战略。2022年,产业园实现总产值100.77亿元,园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74万元。
念好“融”字经,产业发展强基延链
一是高起点规划“融”字当头。科学编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规划,明确科学规划“一核一带、四区多点”总体布局,引导产业园三大片区融合互补协调发展。2022年产业园内水稻油菜种植总面积13.29万亩,主导产业覆盖率达77.95%。二是集中连片高标准相“融”。吴江区不断挖“潜”提“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方面实施退渔还田和高标准农田全覆盖工程建设,增加水稻种植面积;一方面重点开展粮油作物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建成5000亩以上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1个和1000亩以上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2个。三是产业“融”合构筑高质量链条。建成集水稻种植、农机服务和粮食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农业企业及合作社9家,大力发展稻米初、深加工,引导农民由“谷农”向“米农”发展。建成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3家,形成2条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精品景点线路,2021年获评首批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
念好“智”字经,科技投入筑巢聚才
一是建好用“智”载体。制定出台《苏州市吴江区智慧农业农村试点建设实施方案》,全力推进以一个中心、两个平台、N个覆盖生产、管理、服务、决策与营销应用系统为整体架构的“1+2+N”数字农业农村管理平台建设,全面提升产业园智慧农业发展水平。二是引入优“智”平台。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强化与科研院所及农业企业合作,打造产学研推合作平台。目前已建立院士工作站2个、教授专家工作站2个、实践基地4个,参与国家、省、市级各类农业科研合作项目22项,推广应用省级及以上新成果7项、市级2项。三是提升自“智”水平。产业园初步形成水稻耕种管收农机无人化驾驶示范农场、园艺花卉种苗自动化生产、高密度流水养鱼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数字农业应用场景,获评全国智慧农业案例1个、省级案例4个。成功承办全国智慧农业改革发展大会,获评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先进县、首批江苏省数字乡村试点地区。“无人化农场”成功入选第一批江苏省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智能化典型基地(园区),在全省首届水稻机收“无人化”作业大比武中获得第一名。
念好“优”字经,绿色发展亮品提质
一是做“优”资源提效率。以创建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为目标,示范推广水稻轻简栽培、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和侧深施肥技术。实施农作物秸秆全量还田,开展农膜和农药包装物定点回收处置,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9.98%。二是做“优”品牌立口碑。重点打造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吴江大米”区域公用品牌,建成“吴江大米”生态种养基地约20家。“富蘇”牌大米入选第二届中国“好米榜”30强金奖榜单,北厍粮油、金利油脂入选省级农业品牌目录。三是做“优”规范保安全。把标准化生产作为重要抓手,切实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2022年,产业园内各类生产企业执行生产技术规程85个,覆盖率达100%;水稻、油菜基地获批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立农产品检测体系,2022年园内企业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99.91%。
念好“富”字经,联农带农同行共赢
一是“富”集政策强化帮扶支持。制定并逐年完善《苏州市吴江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及实施细则,不断加大财政支农扶农力度,2022年地方财政累计投入资金12.32亿元,引导社会资本投入超22.86亿元。充分发挥创业担保贷款政策的撬动作用,引导金融机构推广小额信贷产品,2022年产业园金融信贷资金投入94.62亿元。二是丰“富”主体惠及更多农户。构建联农带农新机制,以“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吸纳就业人数83026人,促进当地农民实现增产增收、就业增收、分红增收。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业龙头企业20家,农民合作社196家,家庭农场148家,50亩以上种植大户394户。三是人才外引内育共同奔“富”。开展定向培养和学历提升,重点培养具有本科或大专学历的、志愿扎根基层的实用型、复合型青年农业农村人才。产业园鼓励创业创新,催生农产品初加工、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获评国家农村创新创业园区。2022年产业园返乡创业创新人数达2204人,吸引了一批“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返乡、下乡、在乡创业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