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ESG成为衡量企业长期价值与韧性的核心标尺

新华财经 2025-08-18 09:08

新华财经上海8月18日电(记者 王淑娟)“反内卷”浪潮下,ESG正在重塑全球商业逻辑,成为衡量企业长期价值与韧性的核心标尺。在近日举行的第三届21世纪“活力·ESG”创新论坛上,来自监管部门、头部企业、跨国公司、金融机构、高校的嘉宾共话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ESG事业没有人能置身事外,ESG不能被当成临时、短期的工作去做,而应该作为企业长期的基本能力建设去做。”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ISSB)主席特别顾问张政伟说。

今年是建设“绿色金融”体系正式提出10周年。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雷曜表示,绿色金融已经从摸索的阶段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未来绿色金融的实质还是要依靠市场化运行,必须通过科技创新或者是机制创新提高绿色项目的中长期的投资价值,对绿色产业的发展形成实质性的支持,更大可能地拓展绿色金融市场的可行的边界。

“支持绿色产业发展,金融市场需提升对环境气候因素的定价能力,加强标准建设、信息披露、产品创新、国际合作和监管;金融机构应尽量减少信披风险,降低监管成本,提高定价效率。”雷曜指出。

“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首席发展总监张建宇指出,“绿色‘一带一路’正日益成为全球落实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航道。在推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通’建设过程当中,绿色的要求越来越高,以绿色为出发点的资金需求越来越高,中资企业在里面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中国统一的碳市场从2021年正式启动以来,交易量持续放大,碳市场管理能力、碳成本的意识越来越强,活跃度逐渐上升。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副总经理李瑾表示,地方、行业、企业都在积极加入到重点产品的碳足迹核算工作中,“我们需要更多应用数字化技术工具,更好服务于碳数据的获取、加工、分析、使用,为ESG及‘双碳’工作提供更好支撑”。

东方证券绿色金融研究院院长唐子佩表示,高质量的ESG能够显著降低企业运营风险和法律成本,直接提升企业盈利的确定性和可持续性。强制性的ESG信披则通过增强透明度,减少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估值的波动性,吸引注重基本面的长期资本入局。

在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学院首席经济学家刘锋看来,ESG不是道德滤镜,而是风险管理的进化;转型不是成本负担,而是价值创造的重构。随着人类共识的日益扩大,一定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愿景。

 

编辑:李一帆

 

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去新华财经APP看全文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