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7月9日电(李一帆)7月6日,小米YU7在58座城市开启交付。当天下午,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在北京小米科技园为首批YU7车主交付了新车。
6月26日小米YU7上市后,开售18个小时锁单量突破24万辆。然而,一系列问题也随之而来,几点下单的用户可以首周交付?提车周期过长会带来哪些问题?部分环节是否涉及“虚假销售”?带着这些疑问,新华财经前往上海小米汽车交付中心一探究竟。
实习生田子川 摄
年轻女性、苹果生态用户占比不少
截至7月8日,小米汽车App显示,售价25.35万元的YU7标准版是目前交付时间最长的车型,周期为59至62周;YU7 Pro和YU7 Max的交付周期则分别为53至56周和45至58周。
位于上海九淦168智能生态产业园的小米汽车交付中心,是上海市目前唯一集小米汽车展厅、销售、交付等功能于一体的服务中心。展厅内停放着约10辆展车,包括SU7、SU7 Ultra和YU7等车型。
在该交付中心,新华财经看到有4辆等待交付的小米YU7。现场工作人员透露,目前YU7的交付量并不大,从6日到8日仅交付了不到10辆车,其余车辆仍处于排产阶段。“现阶段交付的基本是提前下单的KOL(关键意见领袖)等‘VIP’用户。”该工作人员表示,“上市当天下单的常规用户还未开始交付。由于工厂设在北京,北京的交付量比其他地区会多一些。”
据了解,整个交付环节包括验车、办理手续、车辆激活和功能讲解、拍照留念及最终提车等,全程大约需要1小时。上海交付中心目前每天的交付量为120辆,基本上仍为SU7车型,“最近提车的SU7用户,多数是今年1月份下的订单”。
此外,YU7的一系列选配件,如磁吸纸巾盒、中控声音氛围灯等,目前仍在量产过程中,尚未到达门店。
虽然是工作日,小米汽车交付中心的进店用户数量不算特别多,但保持了持续稳定的客流。“周末用户会更多,甚至会照顾不过来。”工作人员解释。相比之下,试驾服务的安排则十分紧凑,前来试驾的用户络绎不绝,“每天从早晨9点到下午6点,试驾基本全部约满,通常需要至少提前一天预约”。
从用户构成来看,进店用户整体年龄较为年轻,且女性用户和情侣用户居多。工作人员透露,从目前YU7已购订单看,相比SU7,女性车主占比明显提升;同时,刚毕业的大学生群体比例也较高,“有不少是父母出钱给孩子购买人生第一辆车”。当被问及是否有预定SU7的用户转而订购YU7时,工作人员表示的确存在,但占比不大。
此前有观点认为,选购小米汽车的用户多为“米粉”,是基于对小米生态的熟悉。但工作人员介绍,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相反,至少一半以上的准车主其实是iPhone和苹果生态用户,“小米汽车已经完全适配了iPhone和苹果生态,iPhone控车非常高效。所以YU7的iPhone用户比当年SU7要高”。
针对备受关注的提车周期过长问题,一位YU7准车主称:“最开始确实难以接受。但我不太急于用车,并且在手机上下单后,再把这件事分享给朋友的过程中,我会有一种车辆已经属于我的感觉。现在的情绪,期待感是大于焦虑感的。”目前该车主提车周期约为39周。
交付中心成“流量磁场”,巨大流量或将做大新势力市场“蛋糕”
值得注意的是,在小米汽车交付中心周边,新华财经观察到,蔚来、乐道、小鹏、零跑、长安启源、深蓝、阿维塔、昊铂和捷途山海等9个品牌的门店也聚集于此。小米工作人员对此表示,由于小米品牌流量巨大,自2024年3月该交付中心开业以来,吸引了不少其他品牌门店陆续在周边开业。
调研显示,蔚来、乐道、小鹏、捷途、阿维塔等品牌门店均是在近一年内开业,某新势力品牌销售人员明确表示,选址于此正是因为小米汽车的高流量,“能够接触到一些来小米汽车看车的用户,很多用户逛完小米后也会主动顺便来旁边的门店看看”。
这种现象并非上海独有。在其他城市的小米汽车交付中心周边,同样呈现出品牌聚集的现象。例如,南京的小米交付中心附近有小鹏、极氪、领克、宝马等品牌;杭州的交付中心附近有奇瑞、零跑、深蓝、东风日产等;石家庄的交付中心附近则有阿维塔、埃安、荣威飞凡、星途等。其中,部分区域原本就是汽车品牌聚集的“汽车城”,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品牌是选择在小米交付中心落成后,才跟进在附近开设门店。
小米YU7较长的提车等待周期,也成了其他品牌争夺用户的契机,多个品牌推出了针对性“福利”政策,宣称如果消费者退订YU7转而购买其品牌产品,原本需要消费者承担的5000元定金违约金,将由该品牌代为支付,直接在最终车价上减免5000元。
附近一位新势力品牌的销售人员向新华财经证实这一策略的存在。他表示,自小米YU7上市以来,已有从小米的大定用户中转化来的客户,直接减免了5000元。
对于小米汽车带来的竞争压力,业内人士也有不同看法。某新势力品牌内部人士透露,据其估算,小米YU7在表面上分流了其品牌约15%-20%的潜在客流,但从长远来看,小米的热销对整个新势力阵营并非完全是负面影响。他认为,小米汽车的成功帮助众多新势力品牌挖掘了更多潜在用户,提供了更多销售线索。更重要的是,小米强大的声量提升了部分用户对新势力整体品类的关注度和接受度,从而可能做大整个新势力市场的“蛋糕”。
热销背后隐忧仍存,长交付周期下的购置税“盲区”
新华财经调研发现,相关品牌能够成功吸引部分小米YU7用户转单,除产品力外,一方面,部分用户有近期用车需求,难以接受漫长的等待;另一方面,几乎所有采取“截单”策略的汽车品牌在向消费者推介时,都特别提及了国家对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的变化,强调如果消费者在2026年之后提车,将无法享受到当前的购置税优惠政策。
根据现行国家政策,2025年购置的新能源汽车,享受全额免征车辆购置税(最高免税额为3万元)。然而2026年至2027年,购置税优惠政策将改为减半征收(最高减免额为1.5万元)。这意味着,如果消费者在2026年之后购买一辆售价超过30万元的新能源汽车,将额外支付大约1.5万元的购置税。这一政策变化对于提车周期超过26周的YU7准车主都将产生直接影响。
值得关注的是,不少YU7准车主对于这一潜在增加的成本并不知情。多位受访人士表示,在小米汽车App下单全过程中,界面并未对此进行提示,销售人员在沟通时也未主动告知相关政策。新华财经实际尝试通过小米汽车App下单,整个流程中也确实未见提示信息。
“这个情况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用户决策,”一位新势力品牌的销售人员透露,“有些人不想付这个隐性成本,也有些人不一定真的在意这1.5万元,但他们很可能会对小米未提前说明的做法感到不满。”
对于是否构成对消费者知情权的侵犯?北京市中盾律师事务所康小红律师指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和第二十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情权以及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的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作为汽车销售者,掌握着更多与商品和服务相关的信息,处于信息优势地位,尤其是这些信息与消费者利益直接相关,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诚实信用原则,应当向消费者提醒一年后提车可能面临购置税增加等相关的重要信息。同时,作为消费者,也有权要求汽车销售者提供上述信息,以便在更全面了解商品以及价格费用等信息的情况下作出自主选择。
除此之外,小米YU7还面临着轮毂宣传效果与实车存在差异的争议,争议焦点主要集中于选装件“光环轮毂”。在小米官方宣传图片上,该轮毂呈现明显的“镂空感”,然而实车轮毂是一个封闭的实心盖板,视觉效果与宣传图差异较大。这导致部分已选装该轮毂的车主不满,“如果现在我因为不满意而选择更换其他轮毂,会被视为‘改配’,导致订单确认的时间延后,提车时间也会推迟。”
一位工作人员对此解释称,图片效果差异主要源于拍摄和作图的光线问题,实际轮毂在仔细对比后差异不大,因此目前并未对此情况提供特别的解决方案。据了解,在察觉到差异的车主中,部分人认为可以接受而选择继续等待;也有车主选择了改配,被迫延长了提车时间。
尽管这些情况目前尚未对小米汽车产生实质性影响,但未来,小米能否在维系用户信任、消化大量订单与提升交付效率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是其面临的真正挑战。(参与采写:田子川)
编辑:葛佳明
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去新华财经APP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