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分红、并购、估值:三个维度看沪市公司发展强信号

新华财经 2025-01-24 16:45

新华财经上海1月24日电(记者杜康)2024年证监会发布《市值管理指引》以来,沪市公司围绕价值创造、价值传递、价值分享按下加速键。近期,沪市公司释放了诸多利好,包括业绩预喜、春节前分红、高质量并购等,发展向好的信号明显。

“高分红、高回报”成为新常态

过去,国内上市公司存在“不分红”或者“少分红”的“铁公鸡”现象,使得投资者无法通过长期稳定的分红取得回报,转而过度关注股价增长带来的资本利得,不利于股票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

2024年,证监会、上交所积极出台制度规则,加强对有能力分红但不分红的公司的监管,包括引入“分红不达标实施ST”制度,目标锁定长期不分红或者分红比例偏低公司,限制此类公司控股股东、实控人通过二级市场减持。

可以看到,上市公司在夯实盈利基础上,积极整合资源,探索业务发展和利润增长点,为分红创造持续的“源头活水”。新“国九条”还鼓励具备分红能力的公司一年内多次分红,提高分红水平。

数据显示,2024年沪市上市公司分红1.9万亿元,占比77%。截至2024年底,沪市有504家上市公司披露中期分红,数量较2023年同比增长375%,分红金额达5800亿元,同比增长186%。“高分红、高回报”成为沪市公司瞩目标签。

从统计来看,成熟期、经营效率高的公司分红金额更高。若将上市时间超过8年的公司归为“成熟期”,小于8年的纳入“成长期”进行划分统计,2024年成熟期公司分红金额达4300亿元,同比增长318%,成长期分红金额约1500亿元,同比增长46%。此外,经营效率高的上市公司更有能力实施现金分红。以ROE作为经营效率方面的衡量依据,2024年度分红公司前三季度ROE为6.69,未分红公司前三季度ROE为1.17。

并购重组活跃度提升

“并购六条”“科创板八条”等多项政策的落地,充分拓宽了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的空间。沪市公司通过高质量产业并购等方式,优化资产结构和业务布局,提升核心竞争力。

2024年三季度以来,沪市上市公司重组活跃度有所提升,市场逐步从观望走向行动,已有43家上市公司首次披露并购重组方案(含发股类),合计交易金额约百亿元,整体相对有序。

回顾2024年部分产业并购典型案例,可以看到重组后的企业通过优质资产整合,进一步增强了竞争力。比如中国船舶拟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实现中船集团下属整船总装资产整合,推动解决中船集团下属企业同业竞争,重组完成后,存续公司将成为全球最规模最大的造船企业,成为更具竞争力的船舶制造企业。

多家券商也通过并购重组强化业务协同、提升市场竞争力。国泰君安换股吸并海通证券,是中国资本市场史上规模最大的A+H双边市场吸收合并、上市券商A+H最大的整合案例。本次吸收合并有利于整合优势资源,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及影响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市值管理体系更完善

截至2025年1月23日17时,沪市已有229家公司发布业绩预喜公告,透露公司2024年经营质量高、业绩稳。多家公司表示,市场开拓、销量增加、毛利提升等是驱动公司业绩增长的主因。公司聚焦做强主业,通过经营质量的整体提升,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加稳健和可持续的投资价值。

不过,目前多数公司估值仍具有较大提升空间。以央企为例,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群体,在各方面发挥了表率作用,但与其战略地位相比,央企整体估值仍处于较低水平。沪市央企公司资产占沪市总资产的71%,利润贡献达到66%,市值却只占46%。

截至目前,已有83家沪市公司制定市值管理制度,表态将结合公司主业盈利及现金流改善情况,加速完善市值管理体系,合理运用市值管理工具,提升企业市场价值与治理效能。

2024年12月17日,国务院国资委发布《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推动中央企业高度重视控股上市公司市场价值表现,切实维护投资者权益,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未来,在《市值管理指引》《意见》等文件指导下,央国企有望持续提升分红比例,改善股东回报,加强资本市场交流,或通过并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推动估值修复。

 

编辑:李一帆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去新华财经APP看全文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