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福建的“水仙”,除了家喻户晓的漳州水仙花,在龙岩漳平市的青山绿水间,还蕴藏着另一种“水仙”,那就是乌龙茶家族中独一无二的紧压方块茶——漳平水仙。
漳平水仙又被称为“纸包茶”,其制法与乌龙茶制作工艺相仿,但在其基础上增加了一道做饼的工序,即将揉捻过的茶叶捏成团,用纸包好,放进一定规格的木模压形,再烘干,最终制成茶饼。
茶学泰斗张天福曾如此评价漳平水仙:漳平水仙保留了乌龙茶传统韵味,是乌龙茶的“千金”。
漳平市南洋镇拥有超过120年的水仙茶种植历史,全镇有3.5万亩茶园,90%农民种茶。虽然当地水仙茶种植历史悠久,但过去因种植分散、管理粗放、竞争无序,导致茶价低迷,茶农无利可图,低谷时全镇水仙茶种植面积仅5000多亩,年产干茶20万公斤,年产值仅80万元,产业陷入低谷。
2006年左右,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引导下,南洋镇引入生态种茶理念,采用装杀虫灯、以螨治螨等物理和生物防治法,并施用有机肥,茶树抗病虫害能力显著提升,品质也大大提高,水仙茶产业逐渐有了起色。
2013年后,产业迎来了关键转折:电炒茶设备开始走进茶厂。用电炒茶,不仅省时省力,更能实现对温度、火候的精准掌控,极大提升了茶叶品质的稳定性。好茶,从此有了更可靠的基础。
预见到电气化制茶带来的巨大用电需求,国网漳平市供电公司提前布局,将南洋镇列入农网改造范围内,优先对南洋镇制茶集中区实施农网改造升级,保障茶厂可靠用电。2015年以来,该公司对35千伏南洋变电站开展技术改造,并为南洋镇新增及更换变压器98台,改造低压线路28千米,新增手拉手联络线路2处。2018年,该公司实施乡村电气化提升工程,投资1490万元开展了两次大规模农网改造升级。2023年以来,该公司先后对南洋镇辖区内线路进行综合性大修24次,全面优化南洋镇网架结构,提升了南洋镇整体供电质量,目前,南洋镇所有自然村全部通了动力电,农网户均配变容量达到6.6千伏安。
随着种茶技术改变的,还有茶农们对茶叶质量的认知。茶农们原本一年做四季茶,现在只做两季,更加注重茶叶的品质。与此同时,当地正在大力建设高效安全的标准化生态茶园,兴办规模化初精制加工厂,研制开发新系列产品,进一步引导茶农发展无公害生产。
在生态种植与可靠电力的双重保障下,南洋镇水仙茶产业实现华丽转身。漳平水仙茶成为福建名茶,获得了“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等一系列大奖。2021年,漳平水仙制作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2022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截至2024年底,南洋镇拥有茶企1200多家、种植户2300多户,年产干茶跃升至4000余吨,年销售额突破5亿元。昔日的“树叶”,真正化身为富民兴村的“金叶”。
漳平市也借由漳平水仙这张特色名片,深挖茶文化内涵,围绕漳平水仙推出更多有助于宣传推广“茶文化”的项目活动,积极探索“茶叶+”多业态发展模式,让百年茶韵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
电力,保证了茶叶炒制、烘焙等关键环节的稳定,支撑着制茶工艺的传承、创新与高端产品的开发,让漳平水仙茶如兰似桂的香气穿越岁月。一枚枚小小的茶饼,不仅承载着悠远绵长的茶香,更托举起当地茶产业及文旅、研学、非遗传承等相关产业的蓬勃新生。如今,南洋镇积极探索茶旅融合之路,发展茶园观光、茶艺体验和生态旅游,让这片生态茶园一年四季都能焕发生机,创造更多就业,带动更广增收。
编辑:梁晓云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去新华财经APP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