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非遗双璧映江南 千年文脉谱新篇——“澎湃中国红·非遗共此樽”昆曲活动彰显中华文明时代魅力

新华财经 2025-05-08 18:18

当六百年昆曲水磨腔邂逅三千年西凤酒韵,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在江南园林优雅启幕。5月7日,由新华社品牌工作办公室统筹指导、中国经济信息社策划执行、陕西西凤酒股份有限公司特别支持的“澎湃中国红·非遗共此樽——昆曲”主题活动,于苏州昆曲传习所隆重举行。活动通过非遗技艺与艺术展演的深度融合,生动展现出中华文明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创新活力。

e00a4cd18aa04536bce20ea0d106c896.png

“澎湃中国红·非遗共此樽-昆曲”活动现场

非遗双璧:千年匠心的共鸣交响

暮色中的苏州昆曲传习所,虎丘塔影在碧波中摇曳生姿,昆笛声宛转悠扬。活动现场,昆曲经典剧目《游园惊梦》选段与西凤酒品牌展示交相辉映。杜丽娘“迤逗彩云偏”的百转唱腔,与西凤酒“酒海陈藏”工艺沉淀的岁月韵味遥相呼应。

据主持人介绍,昆曲“头腹尾”三腔打磨需耗费十年功夫,恰似西凤酒“老六甑”酿造工艺的层层淬炼,二者共同诠释着中华匠人对极致品质的永恒追求。

作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名录的戏曲剧种,昆曲自明代魏良辅融合南北曲调形成水磨腔,凭借细腻表演与深邃文化内涵,成为东方美学典范。而西凤酒传承周秦古法,依靠“酒海”独特储酒技艺,造就“清而不淡、浓而不艳”的凤香型白酒风格。昆曲名家演绎的《牡丹亭》选段,搭配西凤酒从原料甄选到古法酿造的全流程展示,将“良辰美景”的古典诗意与“开坛十里香”的匠心传承,编织成一幅流动的文化长卷。

守正传承:非遗技艺的时代密码

“一滴西凤酒,半部华夏史。”西凤酒集团董事长张正在致辞中回溯了西凤品牌三千年传承脉络。西凤酒始于周公东征时期的“秦饮”,历经秦汉礼乐浸润、唐宋文人雅赏,始终坚守“老五甑”工艺与“酒海”陈藏法。“这抹中国红不仅是瓶身色彩,更是流淌在酒液里的文化自信。”张正表示,西凤酒将持续以品质为根基,让千年酒香承载中华文脉。

在技艺传承层面,竹笛名家孟晓洁现场分享:“昆曲水磨腔一个转音需打磨千次,与西凤酒在酒海中经年累月的熟化异曲同工。”活动中,昆曲演员展示了“手眼身法步”基本功,西凤酒团队现场演示古法敬酒礼仪,以不同形式诠释“十年磨一剑”的工匠精神。

创新表达:传统美学的当代绽放

凤香盛宴环节,三道融合非遗精髓的创意酒馔令人眼前一亮。“雨丝风片”酒冻以《牡丹亭》工尺谱为纹,暗藏杜丽娘游园词句;“玉山倾倒”炙烤取材李白诗境,重现盛唐酒韵;“牡丹春酝”糕点复刻昆曲服饰纹样,将文化符号转化为舌尖风雅。

“非遗是鲜活流动的文明血脉。”中国经济信息社董事长潘海平指出,昆曲以声腔演绎百态人生,西凤酒以酒香诉说岁月沧桑,二者共同勾勒出东方美学的至臻境界。

“昆曲的‘一唱三叹’与西凤酒的‘一杯见山河’,皆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现场嘉宾感叹,此次活动充分呈现了西凤酒的品质坚守与昆曲的艺术魅力,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让中国红不仅成为文化传承的底色,更化作时代精神的共鸣。(刘质雪)

 

编辑:幸骊莎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去新华财经APP看全文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