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让文博艺术走近身边

金融时报 2025-03-28 16:03

当今,文博艺术正以丰富多元的形式融入大众生活,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乃至乡村的宁静角落,为整个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深厚且丰富的文化供给。

多元空间变身艺术阵地

如今,一些交通枢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前沿阵地。北京大兴机场候机厅与国家博物馆携手合作,将珍贵的文物图片以精心策划的展览形式呈现给往来旅客。在候机的闲暇时段,旅客们只需放慢脚步,便能触摸到历史的厚重脉络。上海静安寺地铁站匠心独运地设置了“国风艺术装置”,巧妙地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艺术表现手法相互交融。匆匆而过的通勤者在不经意间,目光便会被这些独特的装置所吸引,使原本单调的通勤时光变得充满诗意。

商场,传统意义上是以购物为主要功能的场所,也在悄然发生变革。上海K11购物艺术中心大胆地打破常规,将艺术展览与商业活动有机融合为一体。消费者挑选商品的同时,抬眼便能欣赏到极具先锋性的雕塑作品,或是参与到充满趣味的互动装置艺术体验中。这种创新的商业模式,实现了物质消费与精神享受的无缝对接,为商场赋予了全新的活力与灵魂。

公园也是文博艺术魅力展示的重要场所。上海醉白池公园将古典园林的优雅景致与各类艺术展览巧妙结合。在亭台楼阁之间,书画摄影展错落有致地展开,艺术作品与自然景观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在社区,一些充满创意的艺术空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门卫美术馆、车棚美术馆等,让艺术真正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就连平日里毫不起眼的垃圾箱、电表箱等公共设施,也被艺术家们精心设计,赋予了艺术灵魂。这些小改变,极大增强了社区居民的文化归属感。

户外演艺活动和艺术市集蓬勃发展,商场音乐会、广场表演、露天电影等户外演艺活动,打破了艺术被禁锢在剧院和场馆内的局面,让艺术勇敢地迈向广阔的公共空间,以更加亲民、接地气的姿态与大众亲密接触,极大激发着人们对艺术的浓厚兴趣与热爱。

多样形式呈现文化魅力

从艺术形式方面看,照片海报既传统又极具影响力。北京的地铁站内,风格各异的画作海报随处可见;山西博物院文创机场体验店展示的文博图片,如同一个个窗口,让匆匆而过的旅客得以窥见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上海东昌新村举办的三星堆文化图片展震撼人心,点燃了大众对艺术和历史的强烈探索欲望。

博物馆精心开发的文创产品,已成为拉近文博艺术与民众距离的关键桥梁。憨态可掬的故宫猫玩偶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生动形象的“唐妞”手办展现了唐代女性的雍容华贵;充河南博物院考古盲盒,激发了消费者的好奇心与探索欲。这些文创产品不仅具备实用价值,还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实际需求,更重要的是,它们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让人们在体验过程中,与历史文化进行一场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户外数字投影秀为文博艺术开创了崭新的展示路径。西安古城墙举办的秦汉主题数字投影秀,运用大型数字投影技术,在城墙上清晰呈现兵马俑阵列、宫廷乐舞,使观众仿佛瞬间穿越回秦汉,拓展了文博艺术的传播边界。第三届“闪亮・上海”静安国际光影展(2025)以“光语家园”为主题,化身为“户外美术馆”。当夜幕降临,城市建筑与广场成为画布,“光影美术馆”系列光影秀通过光影技术,将古老文物与经典历史场景生动展现,文化基因由此融入城市,打造出“人民的光影展”。无人机表演也越发成熟。各地在特定节点利用无人机呈现当地文化符号与特色景观,成为文旅活动的新亮点。

户外多媒体艺术装置在城市公园等地兴起。上海浦东新区滨江文脉园内有以西周青铜器为灵感的互动装置。从特定角度可见“鼎”造型。公众一旦靠近,通过操作就能获取青铜器的3D模型,了解其构造、纹饰及历史,还能观看铸造模拟过程,轻松领略文博艺术魅力。

尽管文博艺术在走进生活的道路上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仍然存在诸多有待优化之处。如艺术资源分布不均,偏远乡村和老旧社区由于地理位置、经济条件等因素制约,所拥有的艺术资源匮乏,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艺术需求。博物馆、美术馆等场馆在宣传策划推广的专业能力上仍有短板。政府相关部门可在资金投入和资源调配上更加主动,制定更科学更合理的政策,促进艺术资源均衡分配,充分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形成强大合力,共同推动文博艺术持续发展。

随着各界共同努力,文博艺术必将在更广泛的空间范围内实现传播与发展。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全民的文化素养,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更为“文化中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让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持续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编辑:吴郑思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去新华财经APP看全文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