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9日,2025零碳产业(昌平)绿色投资大会在北京市昌平区成功举办。本次大会由中国投资协会与昌平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国投资协会能源投资专业委员会与北京市昌平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承办,以及北京未来科学城管理委员会与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有限公司的支持。作为连续四届的品牌盛会,本届大会以“新质驱动数智融合零碳转型”为主题,汇聚了来自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领军企业的200余位代表,共同探讨零碳产业发展路径。
“碳循未来”共话低碳转型:政策引领、市场驱动与技术赋能
下午的会议以《“碳循未来・足迹先行”加快推进能源产业低碳转型之路》为主题,由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有限公司机构业务运营管理部总经理张瑜主持。
中国投资协会能源投资专业委员会会长、国家能源局信息中心原正司级巡视员孙耀唯在致辞时回顾了在“双碳”目标引领下,中国能源转型取得的成效,包括可再生能源规模持续扩大、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等。同时,他也指出,当前仍面临能源供应保障可靠性问题、传统能源清洁化转型压力,以及经济平衡发展等挑战。孙耀唯强调,在此背景下,中国投资协会能源投资专业委员会积极履行使命,构建政府、企业与研究机构的交流桥梁,汇聚行业力量;开展政策研究与行业分析,为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持;组织技术交流与项目对接,加速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及创新成果产业化;举办培训研讨活动,提升行业人才专业素养。专委会仍将全力以赴推动能源领域的绿色变革与创新发展。
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公司副总经理付治深表示,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公司自2008年至今累计完成温室气体核查超10000次、减排项目审核超1000项、能源审计超1000项,牵头参与近200项标准制定,并作为《零碳中国倡议》核心伙伴主导零碳标准建设。面对国家“建立零碳园区与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战略部署,公司将联合各界以技术赋能全球低碳转型,展现中国企业责任担当。
北京绿色交易所董事长王乃祥做《国内外自愿碳市场建设进展》主题演讲时提到,2024年全球自愿碳市场呈现新趋势:合规需求同比增长15%达2.5亿吨,自然碳移除项目受青睐;高质量碳信用溢价明显,国际合规市场价格高于自愿市场。我国自愿碳市场自2024年1月启动以来成效显著:构建“1+1+4”制度体系,登记减排量948万吨,成交额超2亿元,CCER价格稳定在80~90元/吨。风电、光热等能源项目成为减排主力,展现产业转型潜力。对此,北京绿色交易所将持续优化服务,推动市场向更高效、更活跃、更国际化方向发展,探索跨境交易,为能源低碳转型提供新动能。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在主题演讲《我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实施路径与政策展望》中指出,产品碳足迹管理能够突破行业分割壁垒,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管理体系,是应对供应链排放(占全球总量50%以上)的关键抓手。目前,我国正加速构建自主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计划于2027~2030年间制定约200项重点产品核算规则并统一方法学;加快建设国家级碳足迹因子数据库;在电子电器、新能源等关键领域率先开展试点工作。面向未来,产品碳足迹管理已成为产业链绿色低碳转型的“核心枢纽”和全球产业竞争“新赛道”,推动锂电池、光伏、新能源汽车等优势领域的国际规则对接与互认,有利于将国际绿色规则压力转化为推动供应链升级和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劲动能。
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有限公司绿色低碳业务运营总监吕顺茂以《从碳足迹核算到价值创造:企业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实践》为题发表演讲,指出以广东、安徽等地试点及蒙牛绿色包装项目为例,碳足迹管理有助于优化生产、提升竞争力。当前,碳足迹成为国际贸易新门槛,如欧盟“新电池法”要求披露产品碳足迹,中国企业需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链协同应对,将绿色发展融入战略,探索低碳新模式,实现环境与经济效益双赢。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党委委员、林业战略与规划研究室主任何友均在《森林固碳增汇经营提升与碳汇产品价值实现》主题演讲中指出,森林固碳增汇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路径之一,需创新“林业碳汇+金融”等模式。目前CCER市场对林业碳汇需求达4亿吨,而供给不足。业内普遍呼吁简化交易流程、降低开发成本,推动政府、企业和社会协同,将森林碳汇纳入全国碳市场,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收益转化,为低碳转型提供支撑。
“零碳中国”共建行动:标准赋能、案例示范与方案创新
中国投资协会能投委常务副秘书长姜艺主持“零碳发布及案例分享”环节。协会、评价机构、专家、技术支持及企业用户代表共同为零碳中国评价信息系统的发布按下启动键。
“零碳中国”评价信息系统发布
据了解,中国投资协会能源投资专委会联合会员单位评安国蕴(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开发了“零碳中国”评价信息系统,该系统将实现标准应用方面的数字化赋能。
评安国蕴(北京)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吴媖表示,该系统作为标准数字化建设的重要实践成果,具备四大核心功能板块:一是标准化评价体系,二是智能化数据分析,三是可视化监测平台,四是全流程管理服务。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支持企业自评与第三方评价相结合的模式,可满足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不同主体的多元化需求。“零碳中国”评价信息系统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了对各类主体碳排放情况的精准画像和动态监测。系统不仅能够提供科学的碳足迹核算,还能生成定制化的减排方案,助力用户实现低碳转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系统创新性地将评价结果与金融支持政策挂钩,为绿色金融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零碳中国”优秀案例发布
当前,我国零碳发展已从理念探索阶段进入规模化实践新阶段。在此背景下启动的“零碳中国优秀案例征集”活动获得社会各界积极响应。经专家严格评审,最终遴选出15个亮点突出、示范性强、具备高度推广价值的优秀案例。这些案例覆盖多元场景,包括零碳园区、工厂、乡村、港口、数据中心等,具体涵盖:固德威广德零碳产业园区、宁波爱诗零碳智慧工厂、荷坳“水光储”一体化零碳水厂、国网蒙东电力零碳办公区、固德威全球总部智慧能源零碳大厦、世纪互联太仓零碳数据中心基地、世纪互联乌兰察布零碳数据中心基地、袁山贝零碳乡村、旧水坑零碳乡村、龙门滩镇零碳乡村、“冶溪镇”茶光互补零碳乡村、峨边彝族自治县茗新零碳乡村、基于“智慧+多能互补”的干散货零碳港口、特雷通智能建造零碳工地、嘉安零碳实验室。该批案例充分展现了我国在多领域推进零碳转型的实践成果,具有广泛的示范意义。
江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EHS总监郭灵燕介绍,江中药业作为行业标杆,在节能减排方面通过“441工作法”系统推进绿色转型。源头减碳上,建设光伏发电项目,自发绿电占比达30%,并配套覆盖40%车位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过程降碳中,应用吊篮式提取、MVR浓缩等节能技术,实现能耗下降60%;末端去碳环节,创新构建资源循环体系,将药渣开发为肥料、污泥养殖蚯蚓,中水回用率达100%。此外,企业通过智能制造迭代升级和数字化能源管控平台,赋能全生命周期碳管理。
国能生物发电集团发展与创新部总监庄会永指出,生物质作为全球第四大能源,善用可实现显著减排。当前我国可再生能源结构中,生物质发电占比1.5%,扩大规模需突破储能与绿电转化技术。国能生物发电集团累计贡献绿电1000亿千瓦时,消纳农林生物质1.3亿吨,反哺农民300亿元,减排二氧化碳1亿吨。未来将推进“绿色热电+生物经济”战略,相关技术在零碳航煤、船舶燃料等领域潜力显著,同时还可通过生物质热电耦合地源热泵/绿电等技术建设零碳村镇。能源植物种植可实现盐碱地/沙漠生态修复、固碳及生物原料供应三重效益,为碳中和提供系统性支撑。
固德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智慧能源市场总监刘中华介绍了广德零碳园区建设经验。园区采用“三步降碳”策略,实现清洁能源高效利用与碳排放精准管控。在能源供给侧,园区建成4.4MW光伏系统,年发电量超400万度,结合1125kW/2349kWh储能系统,实现绿电100%消纳;在运营管理端,部署智能微电网和综合能碳管理平台,11款产品已获碳足迹认证;在市场化交易方面,创新开发碳资产数字化工具,探索绿电交易与虚拟电厂运营。固德威提出“源网荷储智”一体化模式,通过WE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实现风光储充协同优化。
洛克美森智能电气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曹贵宝介绍洛克美森(济南)零碳智慧工厂建设经验时指出,通过创新技术集成与全链条能碳管理,探索出一条可复制的工业低碳转型路径。工厂采用“源-网-荷-储”协同模式,建成屋顶分布式光伏系统,年提供绿电90万度;部署环保气体开关设备,单台减少六氟化硫排放150公斤;创新应用空气源冷暖系统与光储充微电网,实现能源100%清洁化。依托西门子MGMS数字化平台,工厂构建了覆盖生产全流程的碳足迹管理体系,实现能耗降低48%、碳排放减少65%,运维响应效率提升70%。
从壁垒到引擎:碳足迹驱动全球化绿色竞争力
中金研究院董事总经理陈济在主持“碳足迹与企业出海·全球化时代的绿色选择”主题圆桌会议时表示,碳足迹相关议题已成为企业出海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其性质已从“绿色壁垒”转变为企业必备的核心能力。企业需平衡短期成本与长期价值,在数据真实性保障、核算方法选择、供应链协同减碳等方面深耕细作,探索适合自身的绿色发展路径。
与会嘉宾普遍认为,碳足迹已成为企业出海的“必答题”而非“选择题”。面对全球规则差异,企业需在合规基础上主动布局减碳能力,同时期待国内标准与认证体系加速国际化,为中国企业绿色出海构建更顺畅的全球环境。
编辑:王安伦
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去新华财经APP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