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有医说医|百年名院历久弥新,再创高质量发展“华山之路”

新华社客户端 2022-11-25 15:58

走进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总院,人们总会被院内一座精致的中式庭院和一幢西式红楼吸引。“华山医院正是从这栋‘红会老楼’发端……”在2022“有医说医”——对话顶尖医院院长全媒体大型访谈中,谈起百年华山的历史,华山医院院长毛颖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2.png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创建于1907年,前身为中国人自办的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暨医学堂,为中国培养了最早一批现代医学人才。跨越百十五载,如今的华山医院已是国内最著名、最具国际化特色的医教研中心之一:三大国家级医学中心“落户”、“一院多区”发展新格局形成、服务患者能力大幅提升……百年华山,如何走出一条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之路?在访谈中,毛颖向新华社记者娓娓道来。

3.png

1.png

三大中心齐聚,助力学科建设“齐步走”

2021年对华山医院来说意义非凡,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相继落地,加上此前获批的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华山医院成为迄今全国唯一一家承建三个国家级医学中心的公立医院。

对于三大国家级医学中心的建设方向,毛颖有着清晰的规划:“三大中心对华山来说意味着使命和责任,我们希望借助这些大型的国家平台,整合医院的各个学科,做到更高、更强,代表‘国家队’的水平同世界上其他重要的医学中心竞争。”

4.png

如何以三大中心为引领推动学科实力的整体提升?“有句俗话说得好:要想走得快,一个人走;要想走得远,一起走。”毛颖强调,每个学科的发展不仅是一两个人走,也不是一个学科冲到前面,要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围绕患者,围绕疾病,把学科组织起来,建立“学科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患者‘塞’进某个科室中,而是要整合不同学科的力量,让医生把病人‘围合’起来。”

为此,华山医院做了很多探索。比如,以病种为中心整合优势资源,成立疑难疾病MDT(多学科联合门诊),目前数量已达18个;设置“融合病房”,关注疾病的全周期、全链条发展;整合不同科室的资源,为患者提供包括门诊、住院及手术、延续性治疗、随访等环节的全流程、一体化医疗服务……

毛颖还透露,未来华山医院将把院区作为承载国家医学中心的实体,根据各自的定位匹配学科建设,以国家医学中心的建设为龙头,以院区的综合支撑为依托,带领所有学科“水涨船高”。

“一院多区”新格局,优质医疗再延伸

新时代发展,公立医院建设进一步融入并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在此背景下,华山医院形成了以总院为核心,虹桥院区、宝山院区、浦东院区环绕,辐射长三角乃至全国的“一院多区”发展新格局。

毛颖认为,“一院多区”最主要的功能定位就是将优质医疗资源辐射到大型城市的各个角落。“扎根宝山顾村十年,宝山院区的医疗服务覆盖10多个居民区、100多万居民,门急诊量由每年32万人次增长到近130万人次,门急诊和出院均次费用保持全市低位。”这组数据充分展现了华山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给附近居民的带来的福祉。

他进一步解释,“一院多区”并不意味着要把所有院区都发展成“全而不强”的综合性医院,而是让每个院区根据各自的定位差异化发展,做到“专病专治”有特长,尤其注重特殊疾病的诊治。

5.png

其中,虹桥院区依仗临近长三角交通枢纽的优势,成为华山医院神经系统疾病医学中心的建设地,以临床神经学科为龙头,整合其他学科的医疗资源,方便长三角地区的广大患者前来诊治;浦东院区以打造“轻医疗”为主要方向,针对医美、康复等就医需求,成为康复医学和皮肤医学的承载地;宝山院区在服务周边百姓的同时,承担建设区域医疗中心及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的任务;紧邻总院的江苏路分部则以打造医学研究体系为建设目标,侧重推动临床研究和成果转化;总院则集中优势医疗资源,主要围绕疑难杂症开展工作。

“‘一院多区’的模式下,大型公立医院对周边形成辐射,全链条、全周期地服务百姓健康,这不仅给学科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空间,也符合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毛颖说。

坚持去做难的事,做对患者有益的事

根据2022年9月底公布的2021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成绩,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在三级综合医院中位列全国第4,属A++。

对此,毛颖强调,每一次“国考”成绩既是鼓励,也是考验,目的就是让医院进一步落实功能定位,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考核的核心就是‘以百姓需求为根本’,这也是华山医院一贯追求的理念。”

正是秉持着这样的理念,近年来,华山医院不断开拓创新,围绕患者所需,实现医疗服务的提质增效:整合优势资源,成立疑难疾病多学科联合门诊;推进罕见病防治事业,建成国内领先的罕见病临床诊断、临床队列研究、治疗和随访评估体系;开展“三位一体”智慧医院建设和医院信息标准化建设,让患者充分享受现代医疗服务体系的便捷……“坚持去做难的事,做对患者有益的事,这是华山百年传承的精神和情怀,也是医疗‘国家队’的责任与担当。”毛颖说。

6.png

上海是全国老龄化程度最深的特大城市。在服务患者的一系列举措中,毛颖着重谈到了建设“老年友善医院”的目标。“医院的设备不断更新,智能设备发展尤其迅速。走进医院,面对电子屏幕,听到模拟人声的机器声,老年人往往会茫然失措,甚至会产生焦虑。”这是当下很多老年人在就医过程中面临的“数字鸿沟”。

在毛颖看来,要填平这条鸿沟,最重要的是设身处地为老年人着想,“把自己当成一个老年人,就会发现哪些地方是有漏洞、有缺陷的,然后去改善它。”

“智慧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老年人要跟上时代需要学习,我们就把学习的过程放到医院来,专门在门诊大厅留出空间,放好凳子,老年人在就医间隙可以歇歇脚,由志愿者教他们如何用手机就诊。”毛颖还表示,志愿服务只是老年友善医院建设中的一环,未来还要开展更多工作,让老年人在医疗服务中体会到更多善意。

2022“有医说医”——对话顶尖医院院长全媒体大型访谈由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导,新华社上海分社、中国经济信息社发起举办,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及太平洋健康险公司全程支持。该大型访谈旨在通过与院长们的精彩对话,讲好“医院故事”“医生故事”,搭建专业医疗机构和社会公众之间的沟通桥梁,促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袁全)


编辑:穆皓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去新华财经APP看全文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