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传道授业 承浓香之美

新华财经 2022-12-06 16:57

《时光知味》系列节目是由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办公室指导,中国经济信息社监制的一档微纪录片栏目。节目依托真实史料,聚焦泸州老窖发展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精彩瞬间,在一份份泛黄的报纸里,寻找那些被折叠的时代,细述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相关史料均来自中国国家图书馆及泸州老窖博物馆。

这一期,我们将回到1963年5月20日,重温那一天《大公报》刊发的报道——《把先进经验真正学到手——常德市酒厂李春生班向“泸州老窖”学习过程》。

1963年5月20日,《大公报》刊发报道《把先进经验真正学到手——常德市酒厂李春生班向“泸州老窖”学习过程》

1963年《大公报》刊登的《把先进经验真正学到手——常德市酒厂李春生班向“泸州老窖”学习过程》一文,记录了泸州老窖作为“浓香鼻祖”,为白酒行业所做出的无私奉献。

“出酒率低,质量不高”,实验结果一出,常德酒厂少数工人对泸州老窖学来的技术产生了怀疑。但李春生坚信“泸州老窖”的经验是先进的。仔细检查,发现原来是设备条件不同的情况下,他们生搬硬套泸州老窖工艺。后来,班组结合本厂情况活学活用,出酒率和酒的质量大大提升。李春生班组的成绩为什么会这么好?用班里工人的话来说,就是要一点一滴把泸州老窖的先进经验学到手。

事实上,常德酒厂的故事只是泸州老窖推广技术的一个缩影。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在行业主管部门支持下,泸州老窖面向全行业推广浓香酿造技术和理念。以“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向四川、河南、安徽、江苏等20余省市的数百家酒企培养了大批制曲、酿酒、勾调、管理核心骨干。据粗略统计,仅上世纪80年代,由泸州老窖技术人员具体指导的浓香型曲酒厂就有300家,其中有10多家创出了部优和国优产品。

为什么这么多酒厂会去泸州老窖学技艺?这要从50年代中国白酒的第一次试点说起。

1952年首届全国名酒评选之后,为快速提升白酒的品质与产能,保护宝贵的民族遗产,国家组织专家组分别对泸州老窖、茅台、汾酒三种代表工艺进行查定试点,科学总结,以便尽快地面向全国普及。根据国家制定的《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泸州老窖大曲酒酿造工艺被列入重点课题研究,并在名白酒企业中率先进行查定试点。

1957年10月至1958年4月,原食品工业部四川糖酒研究室组织行业专家对泸州老窖生产工艺进行总结,其清蒸辅料、加糠减水、回酒发酵等技术成果极大提高了出酒率及优质品率。

1957年,陈茂椿等著名酿酒专家在泸州老窖开启中国白酒的第一次试点工作,对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进行查定总结

泸州老窖试点”拉开了中国白酒发展史上著名的中国白酒三大试点的序幕,并首开中国白酒科学化研究与发展的先河。

1959年,在陈茂椿、熊子书等著名酿酒专家的带领下,16个单位的62名专家根据泸州老窖试点成果,编写了新中国的第一本白酒酿造工艺书《泸州老窖大曲酒》。

泸州老窖把先进操作经验和技术措施毫无保留地在全国推广应用,各地酒厂纷纷派人前来学习。常德酒厂就是学习潮中的一员。

“浓香鼻祖”“白酒界的黄埔军校”,这些称号跟泸州老窖对行业的贡献是不可分离的,尤其是在浓香型白酒技术推广方面功不可没。

80年代,全国各酒厂来泸州老窖学艺的人络绎不绝

沈怡方先生在《对淡雅浓香型白酒的粗浅认知》中写到“半个世纪之前,黄淮区域大部分酒厂的产品都是大曲清香型酒,而后在学习四川经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转产浓香型大曲酒”。从中不难看出,浓香的规模和全国分布与技术总结和推广密不可分,正是泸州老窖的无私奉献成就了如今“浓香天下”的格局。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家齐放春满园。多年来,泸州老窖始终如一,与行业共享机遇,以产业技术报国,引领中国白酒酿造技艺传承与弘扬。

泸州老窖“怀玉杯”酿酒技能大赛现场

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焕发着无尽的光芒,吸引着无数年轻的老窖人将青春投入到这项精湛酿制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之中。2011年综合非遗技艺、工匠文化、名酒文化,泸州老窖首创“怀玉杯”酿酒技能大赛,迄今已成功举办12届。“怀玉杯”酿酒技能大赛的背后,是泸州老窖对传统工匠精神的创新传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匠心守护。

1989年,周恒刚先生亲题“浓香正宗”赠予泸州老窖

中国名酒70年发展历程中,泸州老窖始终走在时代前沿,在科学研究、人才培育、产业贡献等诸多方面为中国白酒产业健康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酒界泰斗周恒刚曾亲笔为泸州老窖题写“浓香正宗”四个大字 ,对泸州老窖在行业的地位予以了高度肯定。



编辑:刘志远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去新华财经APP看全文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