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代表了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时代以来,我国坚定不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发展方式转变步伐加快,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能源清洁转型成绩斐然。能源生产和消费相关活动是最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能源清洁转型对碳排放强度下降起到重要作用,能够显著推动空气质量改善。新时代以来,我国深入贯彻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以年均3%的能耗增长支撑了超过6%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实现初步脱钩。能源结构调整明显加快,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从2013年的10.2%增长到2023年的17.9%,到2023年底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超过总装机的一半,历史性超过火电。陆上低风速风电技术、海上大容量风电机组技术、光伏组件转换效率等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快速推进,源网荷储一体的绿色供能用能模式发展提速提效;能源系统电气化、电力系统低碳化协同发展,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稳步推进,新型储能装机倍速增长,能源转型支撑保障有力。
绿色制造卓有成效。新时代以来,我国积极推动工业降碳,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加快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截至2023年8月,全国已累计完成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超过5.2亿千瓦;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清洁煤电供应和清洁钢铁生产体系,约10.3亿千瓦煤电机组和4.2亿吨粗钢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异军突起,2023年出口突破万亿大关,出口增长近30%,成为外贸增长新动能。
绿色建筑、绿色交通成绩突出。建筑行业是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占比由“十三五”末的77.7%提升至目前超过90%,节能建筑占城镇民用建筑面积比例超过65%。交通运输排放约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10%。近年来,我国大力提升交通运输装备能效利用水平和组织效率,绿色低碳交通运输方式和运输体系建设快速推进;以推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为主攻方向,不断完善综合运输网络,减少公路运输量,增加铁路运输量;实施更加严格的汽车排放标准,累计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约4000万辆,机场、港口、码头等非道路机械的电动化转型同步大规模推进。
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显著增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一个重要方面在于持续提升生态碳汇能力。近年来,我国加快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整改,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比例超过30%。到2023年3月,我国森林面积2.31亿公顷,森林覆盖率达24.02%,草地面积2.65亿公顷,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0.32%,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最快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积极探索碳票制度、碳普惠机制,完善碳汇项目的认定、核查与交易,自愿碳市场和强制减排碳市场“双轮驱动”绿色低碳转型。
低碳生活蔚然成风。全社会绿色低碳意识不断提高,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渐成风尚。例如,积极倡导室内空调温度设置夏季不低于26摄氏度,冬季不高于20摄氏度;提倡“光盘行动”,反对食品浪费;提倡简单简约,反对商品过度包装;提倡使用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的产品,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倡导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等环保低碳出行方式;等等。
绿色低碳转型是一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长期性系统工程。目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更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要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推动绿色低碳技术产业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统筹各领域资源,汇聚各方面力量,打好法治、市场、科技、政策“组合拳”。要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不断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作者为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陈吕军)
编辑:幸骊莎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去新华财经APP看全文